街亭村位于天水市麦积区麦积镇,为明清建筑风格的历史古镇。古镇唐代初建,明清时代渐成规模,民国得以延续。古镇整体布局呈正方形,以十字街为中心按“五行”设计,东西长400余米,南北长300余米,占地面积15.6公顷,整体古镇建筑风格典雅独特,布局错落有致,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城镇设计理念,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古镇核心区现存山陕会馆、文庙、东西古城门等古建筑12处,古民居19处,古树12株,明清古井6眼,古碑1通,是一处保存较为完整明清古民居建筑群。按照“保护为主,加强管理,合理利用,有序发展”的原则,实施麦积区街亭古镇示范性保护开发,将街亭古镇规划建成古建筑保护、历史展览、旅游参观、商贸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特色历史文化展示区。
街亭古镇两侧有河流并在镇前交汇,背靠观龙山, “十”字形主街道贯穿其中。据历史文献可知,街亭古镇在唐代就有集镇形成,古镇主要格局形成于明清两代,民国得以延续。明清时期的古镇呈正方形,东西南北四个街口建有四座雄伟壮观的城门楼,楼内塑有金木水火四大神像,楼下城门供行人车马通行,十字街中心建有土地祠,古镇以观龙山下东城门为中轴线, “五行”布置,取阴阳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绵延昌盛之意。用“十”字型主街将镇内分割,整体布局井然有序,四方互通,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城市设计理念。
东西街长400余米,南北街长300余米,街宽9—13米,街面原铺有青石板,后以水泥覆盖。街道两侧建有土木结构的商栈店铺、民居,主要为明清至民国时期建筑,有许多小街巷通向纵深的居民院落。现古镇内大街小巷相互贯穿,院落错落,店铺栉比,明清乃至民国时期已形成的古建筑保存基本完好,布局错落有致。古镇南北城门已被损毁,具体地点已无法查证,根据历史资料以及当地居民口述,我们了解到原有南城门位置处于现状南河以南,说明古镇南河曾经向北侧改道,古镇区原有范围已遭到破坏,现状范围比原有范围要略小一些。
东西城门:古镇原有城门四座,均在主街尽头,南北城门因河流冲毁无存,现存东西城门。东城门为二层悬山顶土木结构,因门位居观龙山下,门前套有照壁,故呈一出二进形式,门楣上书“瞻麓门”三字,字体书写洒脱流利。门洞所砌条形青砖均系明代遗物,可知城门始建于明代,有清康熙、乾隆、道光时维修所题梁记。西城门亦为二层悬山顶土木结构,前墙面嵌有清乾隆三十七年“仁明傅佳太爷截止木税德政碑”一统。二层内龛有观音塑像,外龛供诗圣杜甫塑像,故西城门又称“观音阁”、“子美阁”。
山陕会馆:会馆多设在商贸发达的地区,主要用于议事言商,互通商情、团结同乡等。街亭古镇商贸的发达兴盛,使山西、陕西等地商人汇聚于此,山陕商人将他们的会馆合建一处,故称“山陕会馆”。山陕会馆位于西门外,由于民间奉关羽为财神,故会馆与关帝庙建在一起。据现存清代重修会馆碑记可知,会馆建自康熙甲申年(1704年)。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由山陕商人重修,关帝大殿前建有卷棚、钟、鼓、戏楼,廊房六间。道光十三年(1833年)山陕商人又出资重修,格局为两院。前院建有山门戏楼、钟鼓楼,正殿内塑有关帝、火神、水神像,后院建东西禅房。现山陕会馆保存的关帝大殿,硬山顶土木结构,面阔三间,殿内供奉关帝、周仓、关平塑像。殿内梁架整体结构尚保持原有形制,大梁、月梁完整,斗拱做菊花头、卷草纹等图案,纹饰精美,线条流畅。两侧山墙绘有山水人物壁画,清晰完整。椽上通铺青砖望板,显示了建筑用料的考究。前墙在七十年代被生产队前移,改变了原来风貌。
崇福寺:福寺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麦积镇街亭村东观龙山,地处南北两河相会的高台上。据寺内出土的建庙砖刻“大唐弘道元年(683年)秋月吉日建”可知,该寺建于唐初;2011年7月新建崇福寺山门。
民居院落:民居是古镇保存最多的古建筑,一般为单进院落,有院门、倒座、正房、厢房,这是天水民居最基本的形态。十字街两侧尚存数十座明清古建民居和商铺门面,特别是还有不少二层古木楼,建筑精美,风格古朴,建造年代大部分为明、清时期。
街亭古镇还是民俗文化大镇,春节期间的“上九“、“十五”庙会以“马秧歌”、“长腿子”、“高台”、“抬杆子”、“地摊子”等社火为主要表演内容,周边相邻的伯阳、元龙、甘泉等七八个乡镇的五六万人前来观看,规模居陇右之首。2009年,街亭木偶、皮影、剪纸、明清版画、脸谱、酿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共申报14项,多项被评为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街亭长腿子是通过传统民间技艺而由来的,最初只有几个人表演这项技艺,由于街亭古镇是一个民俗文化大镇,长腿子技艺通过在春节期间的“上九“、“十五”庙会上表演,吸引了很多的年轻人,调动了群众的好奇心,以致有了今天广泛的传承。“长腿子”的表演十分精彩,以致在每年春节期间的“上九”“十五”庙会上的表演,吸引了周边相邻的伯阳、元龙、甘泉等七八个乡镇的五六万人前来观看,规模居陇右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