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小院”的兴农大计

科技小院不仅推动着当地科技经济深度融合,还通过政产学研用融合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科学素质提升。

对华南农业大学研二学生吴靖来说,今年夏天的课堂特别不一样。

白天进果园,晚上做实验。“自从到科技小院‘上课’后,晒黑不少啦。”5月26日,当《南方》杂志记者在从化荔枝文化博览园科技小院(以下简称“从化荔枝科技小院”)见到吴靖时,她正从村里采样回来,蹲在树荫下分拣落果。

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回信,让“科技小院”这一模式再次进入大众视野。

在广东,也有一批科技小院,作为农业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创新模式,在多个领域发挥作用。

“高大上”的科技与“接地气”的小院,也因此在碰撞中产生了创新火花,带来了发展动力。

向下扎根

初夏炽热的阳光下,青绿色的幼果长势正猛。

“这些是井岗红糯、岭丰糯、桂味,我们主要研究它们的糖酸代谢特性,提高荔枝的风味品质。”摊开手心里的荔枝小果,吴靖向《南方》杂志记者逐一介绍。

2020年11月,华南农业大学在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与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的指导下,建设了广东首批13个科技小院,其中就有从化荔枝科技小院。在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2022年联合发文支持建设的780个科技小院中,广东有31个入选。

吴靖说,从化荔枝科技小院已经培养了20余名研究生,这些研究生来自生理栽培、遗传育种、采后保鲜、病虫害防治等多个专业。“研究生在科技小院,不仅要做好自己的专业研究课题,也要和周围的农户打交道,学习了解一些生产上的难题,并帮助他们解决。”

被派驻到从化荔枝科技小院一年多了,吴靖最大的感触是学到了一些“课本上没有的知识”。

她直言,在生产种植中,学生们的理论知识丰富,而果农的实战经验充足。“我们通过在田间地头的沟通,不断磨合,双方都能长知识,技术操作更加全面。”

“在科技小院,由于有大量一线数据支撑,我的一名学生顺利完成了荔枝控梢促花技术的研究论文。”在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周碧燕看来,科技小院对同学们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同时也帮助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解决重理论轻实践、与实际需求脱钩等问题。

从化荔枝科技小院,是依托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建设的。周碧燕告诉《南方》杂志记者,研究生一年级的同学们在学校完成理论知识学习后,就会来到科技小院做实验。“每个科技小院都聚焦一种作物,覆盖整个生长过程。有些实际问题,农民自己没有发现,而是被师生们发现并提出来,拿出解决方案,这正是农业生产所需要的。”

《南方》杂志记者在和科技小院同学们的交谈中得知,从化荔枝科技小院通常有几个学生同时入住,“有老生也有新生”,老生毕业走了,又有新生进来,以此保证科技小院工作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

不仅如此,华南农业大学还设立了“科技小院创新班”,每年设专项研究生招生指标,每年给科技小院配备2名专业硕士研究生指标。此外,每个科技小院会派驻2~3名硕士导师担任首席专家。

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华南农业大学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谢青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通过科技小院这个平台,华南农业大学统筹引领全省产区涉农院校共同服务地方产业,协同广东产区涉农院校组建了“1+M+N”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共同体(“1”为华南农业大学,“M”为产区院校/农技推广机构,“N”是多个乡村振兴主体,包括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等)。截至目前,华南农业大学已培养了58名农业技术推广型专业硕士研究生。

“每个学生都会做好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实验。解决了一个个的问题,农业产业才会发展得越来越好。”周碧燕说。

广东电白沉香科技小院、广东河源柠檬科技小院、广东惠东叶菜科技小院……如今,一个个科技小院如种子般播撒在全省各地,推动着当地优势特色产业“冒尖”破土。

向上生长

来村里读研,学生们都是“自找苦吃”。

“一米多长的青蛇就在脚边,我一动也不敢动。”华南农业大学一名专项硕士告诉《南方》杂志记者,为了进行光合作用测定,学生们经常要运送仪器上山,遇到不好走的山路,还要一起扛上去,有时候,还会遇到令他们吓破胆的生物。

在高温多雨的南方,“前一秒还做着实验,后一秒就下起雨”也是家常便饭。

不过,科技小院的学生们早已习惯吃苦。做人工授粉实验下雨了,就撑开雨伞挡着,等太阳出来接着干;头顶烈日喷洒药剂,汗流浃背,擦擦就是了;为了赶进度,晚上就戴着探照灯在果树下做实验……

扎根田间地头,学生们渐渐收获了成长的甜:从化荔枝科技小院向农户推广的荔枝品种改良和配套栽培技术,使井岗红糯坐果和产量提高了约30%。

“把人才留下来。”科技小院不仅推动着当地科技经济深度融合,还通过政产学研用融合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科学素质提升,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更大贡献,澎湃更多“大能量”。

“把叶子放入近红外光谱仪,很快就能得到质量参数。”拿着从树上刚摘下来的荔枝叶,华南农业大学专项硕士温冰怡带着《南方》杂志记者来到了位于科技小院的从化区华隆荔枝产业研究院实验中心(以下简称“实验中心”)。

在实验中心,记者看到了核磁共振成像分析仪、电子舌、荧光定量PCR仪等一批“高大上”的仪器设备。实验中心外,同样可见生产一线的“科技范儿”:无人机在荔枝文化博览园洒水降温,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精准喂养每一棵荔枝树,各类传感器将种植基地的光照、温度、湿度等转化为数据,生成荔枝“体检报告”,将生长状况展示得一清二楚。

据悉,从化区华隆荔枝产业研究院实验中心是华南农业大学和从化华隆果菜保鲜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隆公司”)开启校企合作的科研实验基地,而荔枝文化博览园(以下简称“荔博园”)是华隆公司于2012年投资建设的,以荔枝文化为主题,科技创新为核心,定位立足从化,服务带动从化荔枝产业发展,辐射全省和全国各荔枝产区。

发展到今天,实验中心和荔博园已成为科技小院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从化区华隆荔枝产业研究院院长刘锐波介绍,华南农业大学和华隆公司探索出了“建设—实验中心、应用—转化基地(荔博园基地)”模式,形成了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共同推进现代化农业体系建设。“这种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培养模式,实现了教书与育人、田间与课堂、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推广、创新与服务的紧密结合。”刘锐波说。

小院虽小,天地却广。

目前,荔博园已建成新品种、新设施、新技术应用示范基地,集科研、科技、科普于一体;实验中心拥有专(兼)职研究人员20多名、专家团队10个,开展了多项荔枝产业链各环节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入选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基地、国家荔枝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区域试验基地、国家天敌昆虫科技创新联盟技术研发应用示范基地,成为培育智慧农业、科技农业领域创新型、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重要平台。

今年,温冰怡将毕业并留在从化,从科技小院走进产业研究院,继续从事与荔枝相关的农业技术研究。她告诉《南方》杂志记者:“如果因为我们的努力,解决了荔枝产业哪怕一个很小的问题,或者说让农户的收成提高了一些,那么我们的一切付出就都是值得的。”(记者许俊仟)

原标题:“科技小院”的兴农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