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东村

苏州市金庭镇东村位于太湖之中、西山岛北端,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也是洞庭湖地区古村群中的杰出代表。

东村起源于中国隐逸文化鼻祖,“商山四皓” 领袖东园公来此定居。归隐避世的隐逸文化思想对整个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重商轻仕的思想促使了中国十大商帮之一“洞庭商帮”的产生。

它也是明清时期江南富庶地区古村落的杰出代表,反映了江南地区的悠久历史和文明积淀,展示了“洞庭商帮” 富裕生活。

它地处群山、太湖环抱之中,有朝山、案山、护山、靠山,自然与人文景观高度融合。是古代聚落选址风水文化的典型代表。

东村有着湖光山色、风景优美的自然特色;鱼骨街巷、收放自如、疏密有致的空间特色;遗存丰富、建筑风格精美细腻的建筑特色;重商轻仕、勤勉务实、开拓进取的人文特色。整体上呈现出自然与人文景观高度融合,人、村、自然三者和谐共生的关系。

东村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其有记载的历史可以上溯至两千多年以前,汉高祖末年(约公元前196年)商山四皓辅助太子刘盈(汉惠帝),后避政权斗争云游至西山岛隐居,其中的“商山领袖”庚秉居于东村,因庚秉自号东园公,东村由此得名,后人为纪念其建东园公祠。

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宋高祖赵构南迁,大批北方贵族随之南移,其中部分贵族及后裔为避战乱,陆续到西山岛隐居。东村村屯的建立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之下。“义不居伪邦,随帝南渡”的徐汴河公的7世孙“万一公”于宋宝祐二年(公元1254年)迁居栖贤山麓之东园里(东村),东村开始形成村落,渐次发展。

明清时期,东村居民以种植果树,种茶制茶,养蚕制丝等勤勉治生,过上较为富足的生活。又因这一时期洞庭东西两山的商人们经商取得了巨大成功,收获了大量财富,东村也随之兴旺繁荣。乾隆十七年,东村建成了西山岛规模最大的古宅第——敬修堂。

民国时期历经战乱,日军侵占西山,土匪滋事扰民,居民深受其害,东村发展停滞。

建国以后东村经济、社会均有所发展,但文革时期东村的寺庙、古建筑、古碑刻、古籍被大量破坏,对社会、文化都造成了损失。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西山被确定为风景名胜区,旅游开发和文物保护工作逐步开展,栖贤巷门被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保单位。

2005年东村被苏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苏州市第一批控制保护古村落。

2013年东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014年东村入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