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密云水库上游划定14个自然保护地

划定6类水源涵养治理优化区、14个自然保护地、加强白河等重要生物多样性源地保护……日前,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同市水务局共同组织编制的《北京市密云水库上游地区空间保护规划(2021年—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印发。

北京密云水库建成60多年以来,作为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地,对支撑首都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次规划范围总面积约3800平方千米,占北京市面积的23.2%,涉及密云区、怀柔区、延庆区三区的22个乡镇,范围内分布白河、潮河等河流共96条。流域内生态空间占比97%以上,广泛分布丰富的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是首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

从总体格局来看,将构建由一个生态本底、两级保护区圈层、潮河白河两条重点水系和179个小流域构成的“1+2+2+179”的总体空间结构。具体来看,密云水库上游地区的全域范围,水源涵养坚固生态屏障;密云水库的一、二级保护区,统筹推进村镇绿色可持续发展;潮河、白河两条汇入密云水库的最大最重要河流,统筹干流与支流,加强污染防控;密云水库上游地区的179个小流域,重点加强综合风险评估和绿色产业发展引导。同时,围绕绿色农业和生态旅游,密云水库上游地区要构建“6板块+4轴带+多节点”绿色产业格局。

《规划》明确,划定并严格保护14个自然保护地,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矿山修复。同时,聚焦关键自然要素,针对林地、耕地、园地划出6类水源涵养治理优化区;基于污染物产生削减的自然过程,加强生态自然修复和湿地保护,对河道两侧缓冲带按层次提出植物、作物结构优化方案,系统提升全域涵养能力。

在实施层面,密云水库上游地区将坚持协同治理,完善跨区域协同治理政策机制。《规划》提出,北京要加强与河北省协同治理和市区统筹调度,细化完善相关机制,全面系统解决防洪减灾、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等重大问题,形成全流域统筹管理体制机制。同时,还要完善政府部门协作治理体系,坚持多方参与、多级联动,明确治理方案、行动计划,搭建流域信息共享平台,多维度建立北京市各区、各部门协作治理体系。

北京已明确近期规划实施重点任务,主要聚焦确保水安全、实施生态共治、推动绿色发展三个方面,落实水源保护措施,加强政策创新;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原标题:北京密云水库上游划定14个自然保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