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况及历史沿革
1、地理位置
辽宁省东港市孤山镇是辽东半岛东南端历史文化悠久的古镇,早在清咸丰年间建镇。位于丹东、大连、鞍山三市交汇处,西与大连市的庄河接壤,北与鞍山市的岫岩县为邻,东为东港市,东北为凤城市,南襟黄海。四地距孤山均65公里,以孤山为轴,又形成一巨大的扇面状辐射辽东半岛。自孤山始,船溯河(大洋河)北上可入辽宁腹地,出海(黄海)南下则扬帆半个中国。一港连陆海,逢天时得地利。天时地利之外,还有孤山人代代相袭的气力和胆魄,一座码头就从孤山诞生了,又年年岁岁膨胀,终于膨胀成东北物质集散地吞吐的显赫口岸,膨胀成辽东的商贸中心。
2、村镇规模
孤山镇区域面积214.3平方公里,城镇建成区面积4平方公里,辖2个社区居委会,17个村民委员会,1个渔业村委会,1个菜农委,1个果园管理委员会。58个城镇居民组,193个村民组,常住人口66100人,流动人口30000人,有汉、满、蒙、回、苗、锡伯、彝、朝鲜多个民族,其地理构成“二山三水四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
孤山镇交通发达,有辽宁省镇级最大的客运站——孤山客运站,丹大高速公路设有出入口,201国道与大盘公路在镇区交汇,丹海高速公路的起点设在孤山,国家“十一五”重点项目,贯穿东北东部的铁路大动脉——东边道铁路在孤山设有客货两用站;镇辖大鹿岛海港是国家二类口岸,有自营出口权;孤山港将扩建为集客、货、渔三位一体的综合港口,全镇实现了村村通油路。通讯、电视等基础设施完善。
孤山镇历史悠久,阎坨贝丘遗址出土的石斧陶罐足以说明,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生息。虞舜时,大孤山隶属于营州,大禹治水分天下为九州,属青州。商朝仍属营州。战国时属燕国的辽东郡,唐属安东都护府,元、明属益州,清光绪三十二年属庄河厅。民国四年改县佐。1945年“九·三”光复后,孤山地区第一次解放,1946年7月1日大孤山置县府,为辽宁省大孤山县。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属辽东省安东县,1965年改安东县为东沟县,大孤山归丹东市东沟县管辖。1985年3月经丹东市委、市政府批准,孤山为副县级建制镇。2002年2月,东港市实行撤乡并镇政策,原新立镇所属镇域并入孤山镇管辖。
3、历史沿革
孤山镇历史悠久,阎坨贝丘遗址出土的石斧陶罐足以说明,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生息。虞舜时,大孤山隶属于营州,大禹治水分天下为九州,属青州。商朝仍属营州。战国时属燕国的辽东郡,唐属安东都护府,元、明属益州,清光绪三十二年属庄河厅。民国四年改县佐。1945年“九·三”光复后,孤山地区第一次解放,1946年7月1日大孤山置县府,为辽宁省大孤山县。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属辽东省安东县,1965年改安东县为东沟县,大孤山归丹东市东沟县管辖。1985年3月经丹东市委、市政府批准,孤山为副县级建制镇。2002年2月,东港市实行撤乡并镇政策,原新立镇所属镇域并入孤山镇管辖。
二、历史文化特色
1、物质文化
孤山镇物质文化特色体现为:
(1)风光秀美的自然山水背景
山、海、河、湿地等自然要素将孤山完美的包容起来,孤山古城靠山望海,山—城—河的风水格局,更加突出古城文化内涵。
1)大孤山
大孤山由三十三座山峰组成,主峰海拔337.3米,山势突兀,奇峰深壑,怪石嶙峋。“山体卧佛”、“石林峡谷”、“滴水瀑布”、“水底洞天”、“七星天”、“摩西石崖”、“”十二生肖石”、“观音石”、“孔明石”等景观,构成一处天然石雕园。地球上发育最完整、保存最完好的丹霞地貌在此一览无余。有树木达274种。国家级森林公园中,仅300年以上的老树达200余株,有槐活到300岁,有柏长至600年,更有古银杏已过了1300个生日。古木之中,圆柞生于明代,距今已有400年了,树形状奇异,非扭即曲,被人称为逍遥自在的罗汉树。文昌宫里的元代古柏,高数丈,是文昌宫的镇宫之宝,碑铭曰:“相思圆柏”。
2)大洋河
大洋河位于辽东半岛,发源于鞍山市岫岩县,主要由东洋河、哨子河两大支流组成,在岫岩县哨子河乡交汇后称为大洋河,在孤山镇和黄土坎镇交界处注入黄海,河流全长198.2km,流域面积6504km2,多年平均径流量31亿m3,是辽河、鸭绿江之间的最大河流。
3)鸭绿江口湿地自然保护区
辽宁鸭绿江口滨海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中国海岸线的最北端,位于辽宁省东港市境内,面积10.81万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鸭绿江口湿地不但是水鸟迁徙的重要停歇地,同时具有蓄水调洪、调节气候和降解污染等多种功能。本区的物种资源丰富,高等植物有64科、289种,其中野大豆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野生动物中,有鱼类的88种、两栖类3种、鸟类44科240种、底栖动物74种、浮游动物54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丹顶鹤、白鹳等8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大天鹅、白琵鹭等30种,中日候鸟保护协定规定保护的227种候鸟中,保护区已发现有121种,占总数的55.3%,为东北亚重要的鸟类栖息的迁徙停歇地。本区还拥有非常丰富的经济动植物资源,年产芦苇5万吨,文蛤、 蛏等水产品9万多吨。保护区的建立,为全球提供了一个永久性的滨海湿地生态环境的天然本底和野生生物的基因库,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价值。
4)大鹿岛
大鹿岛是我国海岸线北端的第一大岛,位于辽宁省东港市孤山镇南9海里,总面积6.6平方公里,景色独秀。大鹿岛四面环海,西海域与庄河、大连相连,东海域与大东港、丹东鸭绿江融汇,与朝鲜、韩国唇齿相依,海路可通全国和世界各港口,是国家批准的二类贸易口岸。北与大孤山隔海相望,东与獐岛唇齿相依。远望孤岛高耸,兀亢海面,如一只梅花鹿卧于黄海之中。
(2)独具意义的建筑及构筑物遗产
大孤山自唐朝始,经历代修葺,建成合上庙、下庙为一体的古建筑群,供奉着儒、释、道的创始人和重要的神、佛、仙,如孔子、释迦牟尼、玉皇大帝、地藏王、药仙等,是一组典型的“三教合一”建筑。整个建筑占地5000平方米,有104间房间,其中除极少数始建于唐,重修于清乾隆年间外.其余则全建于清中、晚期。这一组建筑,皆为砖木结构,飞檐翘角,画栋雕梁,十分美观,是辽东保存最完好的古寺庙建筑群之一。若从空中看,像一个繁体的“寿”字,取寿山福地之意,匠心独具。
大孤山古建筑群分为上庙、下庙。上庙由药王殿、玉皇殿、真武殿、圣水宫、龙王殿、佛爷殿、三霄娘娘殿、一层楼、观海亭和佛塔组成,下庙由吕祖亭、天后宫、关帝殿、财神殿、文昌宫、地藏寺、十王殿、天王殿和古戏楼组成。一条中轴线贯穿圣水宫、天盾宫和古戏楼,使上、下庙既互为映衬,又连为一体。而且建筑技艺更加精湛,雕梁画栋,垂脊飞甍,斗拱雀替,砖雕壁画,呈现出一派大气磅礴的民族建筑风采。大孤山古建筑群,是东北现存的最完整的集“佛、道、儒”“三教合一”古建筑群。
孤山的古戏楼,建于清道光六年,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不仅是大孤山古建筑群的标志性建筑,同时也是孤山镇繁荣的见证。过大年、正月十五、端午节、中秋节,每年四月十八的娘娘庙会,更要唱上三天大戏。古戏楼最具匠心的,是它的屋顶。歇山式和硬山式两种屋顶完美结合的建筑形式极为罕见,成为大孤山古建筑群三大奇观之首。
孤山古建筑群中的观音阁也很有特色,因其坐南面北,当地人称为“倒坐庙”。相传,观音菩萨圣像曾面北背南,从海上飞来,使当地瘟疫消遁,人心向善,于是观音阁由此而建。观音阁的古联也很有意味。上联是“问大士为何倒坐”,下联是“叹世人不肯回头”。上下联以世人和观音的口吻一问一答,充满意趣和智慧。关帝殿三重檐门楼中部两条无角草龙,也造就了关帝殿的一大奇,和古戏楼的屋顶、倒坐的观音阁,构成大孤山古建筑群的三大奇观。
圣水宫,一角禅境,可谓一绝。据《圣水宫记》碑所载:“圣水宫,原名望海寺,传系唐代古刹”虽说有宫之名,却有宫无殿,立地为柱为廊,腾空为顶为瓦。宫内圣水,与山下大泉眼,并称为大孤山两大名泉,水甘冽、清甜。相传,饮此水能医治百病,延年益寿,很多人慕名而来,旦求一饮。古诗说:“登临一饮清泉酿,不识桃园别有天。
孤山镇古民居保持了明清时期的建筑样式,其建筑风格全都是木架结构,窗台以下小平用花岗岩理石,也有用本地火成岩石垒成,白灰抹缝,窗台以上大平多使用水磨青砖到顶,白灰勾缝;也有只砌砖垛,墙心使用乱叉石,外抹白灰盘。屋檐大多斗拱木架,上盖为青灰瓦、苇苫两种;屋脊形态各异,有小瓦叠花戏凤脊,三凤透雕脊等。每座院落都有正房、东西厢房和门楼作对称。
2、非物质文化
(1)妈祖文化
据考证,同类建筑中,孤山天后宫是东北地区目前发现的历史最悠久的妈祖庙。中国妈祖文化协会编辑出版的《妈祖文化报》称:“著名的大孤山天后宫,辽东半岛最重要的天后宫之一,其雄伟壮观的规模,可与天津天后宫媲美。”大孤山天后宫祭祀和巡游活动的恢复,弘扬了妈祖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仁爱精神,使妈祖文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东港境内乃至东北地区的延续和传播。
(2)战争文化
大鹿岛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明崇祯年间(1628年—1644年),辽东总兵毛文龙曾在岛上驻守,抵抗金兵入侵,率众将士立下“指日恢复金辽,吾侪赤心报国”的誓言,岛上立有碑碣,世称“毛文龙碑”。在主峰上有明代的旗语台、西山上的明代炮台、山巅海滨之间的石砌马道以及发掘出土的大刀、头盔、炮弹等,无不铭刻着昔日的烽火。而东山头英式的灯塔、丹麦的别墅,又增添了大鹿岛的异域风韵。
1894年9月17日,震惊中外的中日甲午海战,就发生在境内大鹿岛西南海域2-20海里处。大鹿岛渔民自发地将壮烈牺牲的邓世昌等官兵遗体打捞上来,在岛上修建邓世昌和甲午海战无名烈士墓,甲午海战纪念碑,雕塑邓世昌塑像,现正在筹建甲午海战纪念馆。
(3)民间文化
1)民风民俗
东港市孤山镇民风民俗颇多,每一俗,都有必须默守的严格规矩。诸如商家俗:如商店、饭店、旅店开业时,亲友、同仁、朋友以屏联或钟、镜等物恭贺开业大吉;婚姻俗:成亲时多由媒人介绍,须经过看媳妇、定亲、下柬、选日子等过程;祝寿俗:孤山地区俗有“66,不死掉块肉”之说,因而老人逢66诞辰,儿女要给老人包66个饺子,意为补上所掉之肉,使老人转凶为吉,还有“73、84,阎王不叫自己去”一说,逢此两年诞辰时,更为隆重;丧葬俗:人死后,要招魂、送浆水、报庙、挂岁数纸、开光、接祭、送盘缠、扎阴阳宅、辞庙、出殡、葬后有送水、圆坟、烧七、百日、周年,到三周年时为最后的仪式;食俗:如称黄米为元米、稗米为吉米、蒜酱为义和菜;居住俗:称门窗朝南的住房为正房、东住长辈、晚辈居西,室内皆火炕,农村居民习惯将猪圈、厕所置于院子西侧,草垛、水井在东侧;同一排房屋,不准抢前,中间的房屋不能高于或低于两边的房屋,山墙不准对着院子等;船家俗:出海时船上不准坐七男一女,因为八仙过海时,八仙与龙王在黄海海域闹翻了,在船上不背手、不打口哨,不准把筷子放在碗上,不准坐“大柱子”等等。
2)传说故事
孤山有很多传说和传奇故事,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有“姜蛮慧眼相山挖棒槌”,“杨贵妃取道孤山渡东瀛在此落脚”,“日本学者安倍仲麻侣渡东瀛遇海难在此登岸逃生”,“孤山曹姓是曹雪芹同族同宗,而且《红楼梦》就在孤山写成”,“曹大汉伴曹雪芹写《红楼梦》”,“曹大汉修庙背石碾”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