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升镇位于灵石县城东 12 公里处。镇内现存有王家大院(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庙、魁星楼、文笔塔等。2003年,静升镇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镇。
静升镇在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到嘉庆年间(1796~1820年),达到其鼎盛时期,当时有“一街九沟八堡十八巷”,其中东西横贯五里的主街更是商铺林立,非常繁荣。静升镇内现存五处王氏堡院,有红门堡(恒贞堡)、高家崖堡(视履堡)、西堡子(崇宁堡)、东南堡(和义堡)和下南堡(拱极堡)。其中高家崖堡和红门堡保存最为完整。高家崖与红门堡东西相峙而立,中间以一桥相连。
高家崖建筑群始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历时16年,于嘉庆十六年(1811年)建成。当时主持兴建者是王家第十七世王汝聪、王汝成兄弟二人。高家崖建筑群现存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共有大小院落35座,房屋342间,主要有敦厚宅、凝瑞居、桂磐书院、花院、长工院、围院(家丁院)和许多附属用房。高家崖堡四面各建堡门。南堡门为砖砌券门,门内垂花门头匾额上书“自一山川”。北堡门旧时主要为护堡人员出入。西堡门为通往红门堡的必经之路,上建瞻月亭,四坡攒尖顶方亭。东堡门为主门,三层结构,门楼上悬石雕楷书 “寅宾”二字匾额,上面建观日阁,登阁可观绵山日出;门楼中间为夹层,为守门人员住所;门楼下为砖券双层拱门。东门和西门之间为马道,马道左边建有垂花牌楼,牌楼两旁立影壁两座。马道北面为王汝聪宅院“敦厚宅”、王汝成宅院“凝瑞居”和桂磐书院。两大宅院均为三进四合院,有独立的大门,有各自的祭祖堂、绣楼、厨院、书塾院等。
和高家崖堡一沟之隔的就是红门堡。红门堡为王氏家族合族共建,因堡门呈红色故称红门堡。红门堡建筑群始建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历时五十四年,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建成,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共有大小院落88座,房屋776间。堡外四周均为方正的堡墙,仅在南面开堡门。堡门内为依山势缓缓而高的南北大道,三条横巷和南北大道交叉,使得建筑群呈“王”字。这种“王字”布局是巧合,还是有意设计,不得而知。三条横巷将整个建筑群依南北向分为四部分,从下而上当地人依次称为底甲、二甲、三甲、顶甲。底甲西巷为静思斋、清芬院、芳心院、怡适轩,底甲东巷为澹宁院、直方大、恬逸居。二甲西巷第一院为司马院,司马院西侧为树德院、贻榖斋、樵逸斋,二甲东巷为德馨轩、缥缃居、谦吉居三座院子。其中,司马院前后四进院落,前三进用侧巷连通,可谓独特。三甲西巷是不陋、素心居院,三甲东巷为竹松院、绿门院、景薰院。红门堡建筑依山而建,布局有序,院落整齐,前低后高,前堂后室。
高家崖和红门堡的南坡下的临街处有王家孝义祠,祠前有孝义坊。孝义坊为石构,三门三楼,雕刻精致,造型优美,建成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是奉旨为王氏十五世王梦鹏而建。孝义祠则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正房上下两层,下面为窑洞三间,后面另有一大窑洞用于停放灵柩;上面为木构房屋五间,供奉祖先,为祭祖堂。
王家大院的雕刻艺术也非常有价值,以石雕、木雕、砖雕为主,各类重要构件均进行装饰,从屋檐、斗栱、雀替、挂落、栋梁、照壁、兽吻、柱础石到石鼓、门窗、神龛、匾额、帘架等,无处不雕,雕刻图案丰富多彩,内容广泛,多采用各种吉祥图案,有“岁寒三友”、“四季花开”、“二十四孝”、“辈辈封侯”、“喜上眉梢”、“狮子滚绣球”、“竹梅双喜”、“佛家八宝”、“明暗八仙”、“福禄昌盛”、“招财进宝”、“吴牛喘月”、“乳姑奉亲”、“五子登科”等。其中,“岁寒三友”、“四君子”、“四艺图”等表现文人高雅情趣的图案占了绝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