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阆中市华光楼历史文化街区

阆中古城华光楼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古城阆中重点保护区核心地段,总面积 43.77公顷。历史文化街区内古街小巷共计44条,宽度1.2-6.8米,其中大东街、上华街、下华街、上新街、下新街、南街、双栅子街是古城内部主要街道。街道网络棋盘布置,根据北高南低特点,依地形顺坡势而安排街道,东西街道多而长,南北街道少而短,这正是古人利用了自然环境的成功所在。顺着等高线走向的街道和建筑,既减少了土方量,又使道路平整,店铺获得了南北的好朝向,顺等高线布置的建筑物高低错落,层次丰富,家家户户都能欣赏到锦屏山的美丽风光。故而形成诗人陆游赞赏的“处处轩窗对锦屏”的胜景。

街区内还遍布穿斗木结构的历史建筑如杜家大院、秦家大院等各具特色的民居大院。其古民居建筑布局井然,展现了古城明清以来的历史风貌,风貌统一中有变化,纵横交错的小青瓦屋面,极富韵律感、统一感,风貌独特而又完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文化特点,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是四川地区建筑文化的珍贵遗产。

素有“嘉陵三百里,阆苑十二楼”之冠的华光楼,位于这一历史街区,古为镇江楼,始建于唐代,明、清屡毁于火,又多次旧址重建,现为同治十三年重建,塔楼临江而建,雄伟壮观,与南津关连峰楼隔江对峙,过去,江面浮桥横跨,两岸相连,为昔日南来北往的主要交通要道,楼为四层,高36米,层层有梯可登,其形式、工艺极为考究,是城池的大门和标志性建筑,登高四望,远山近水呼之入画,摩肩接踵的人群,纵横的街道,尽收眼底,入夜登楼,则能见城中群楼灯火,灿如繁星,南岸渔火数点,映入江底别有一番情趣,因此,华光楼是俯视这一历史街区的最佳场所。随着水运业的发展,加之古米仓道、金牛道由此交汇,因而各地商贾云集,唐庚《思政唐记》描述的是“丝盐之利,舟楫之便,可以通四方商贾”。华光楼街区逐渐形成、繁华起来,“南门外为得胜街,街西为上新街,街东为下新街,由下新街一折而东市肆喧闹,百货充盈未有过于大东街者”(《阆中县志》咸丰元年)。“城内外卢舍毗连,率多居室附城之大东街,向为市肆百货充盈,以布帛丝麻为重,而今则奢侈品日渐增加,颇失朴素旧观”(《阆中县志》民国丙寅年)。

嘉庆十二年川北道黎学锦以有碍舟楫停建浮桥,“捐廉造舟六只,建设官渡。以保、顺、潼三府所捐之项,买置官田生息,并河岸搭蓬贸易之地租,俱为舟子,工食及修船之费”(《保宁府志》道光元年),本世纪以来,随着陆路交通的发展,水运业的逐渐萧条,加之地理和历史的原因,这一街区由繁华逐渐衰落,但旧时的街道格局,古城风貌和文化习俗依然留存。

古城墙遗址见证了阆中古城的变迁,传统街巷保留唐宋格局,传统建筑保留明清风貌,空间尺度宜人,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文物、科学、艺术、社会、情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