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

一、城市概况

桂林以甲天下的山水闻名世界,是我国1982年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具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市内遍布文物古迹、历史遗存,与独特的自然山水风光相得益彰,形成了桂林山水历史完美融合的城市特色风貌。

1.独特的山水古城格局

桂林城始建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历经了唐、宋和明三次较大的改扩建。桂林历史城区最早可考证的城址是唐代的桂州城,其后经过宋代的扩建,到了明朝洪武年间,太祖朱元璋分封其侄孙朱守谦为“靖江王”,镇守广西,在桂林城中心修筑了长550多米、宽330多米的靖江王府。同时,又扩建了桂林城,将城南城墙由环湖北岸推至象鼻山北,并引阳江水绕城南入漓江,初步形成了环城水系,并形成以靖江王府为轴的城市中心线,古城骨架基本定型,形成“东西一座桥,南北一条街,外城山环水抱,内城楼高院深”的山水城市格局,600多年来保存至今。经过长期的控制和保护,仍然较好地维持着古代的城市格局和山水城池的空间形态,是我国古城新市持续发展的经典实例。桂林得天独厚的山水自然景观与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融为一体,形成了历史文化积淀丰厚、自然山水韵味独特的“山-水-古城”格局。

2.灿烂的历史文化

据考古发现,早在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远古先民在桂林繁衍生息。在新石器时代,以甑皮岩人为代表,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史前文化。通过甑皮岩遗址博物馆的收藏陈列,我们可以穿越万年时光,论证文明的进程。到了秦始皇时期,设立桂林郡、象郡、南海郡,并开凿建设了灵渠等水利工程,其精绝的构思和工程技术,至今令人赞叹。

从古至今,人杰地灵的桂林都是名人的孕育和荟萃之所。众多的名人志士都在桂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在桂林城中的青山绿水之间,古人留下了2000多块摩崖石刻。其中,城北鹦鹉山南侧的《静江府城池图》,隐藏着古代桂林城市的秘密。这块刻于700多年前的摩崖城图详细描绘了“硬楼”、“瓮城”、“万人敌”、“虎蹲门”等等依山临水的军事工程设施,反映出桂林“山-水-城”融为一体的恢宏气势。

二、历史沿革

桂林位于广西东北部,古为南越地,战国属楚,秦属桂林郡。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挥师50万,南下统一百越,在兴安开凿了可与长城并称的灵渠。汉代,桂林属零陵郡。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始安县。东汉改名始安侯国。桂林自成为始安县起,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南方重镇。西汉伏波将军马援途经桂林,疏浚灵渠,南征交趾,留下“伏波试剑”的动人传说和一个美丽的“伏波山”名。

三国时代,桂林属吴国。吴帝孙皓于甘露元年(265年)设置始安郡,郡治在今桂林城区。南朝宋景平二年(424年),桂林来了一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的始安太守颜延之。颜延之,南朝宋诗人,,与谢灵运齐名,世称“颜谢”。颜太守任内,开拓桂林文风,在独秀峰南麓留下“读书岩”胜迹。“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一首咏诗,肇始了桂林山水诗风。

由南朝而始,桂林从庙岩洞穴遗址时代开始的夹砂粗陶工艺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南朝至唐的桂州青瓷窑,是全国最早使用匣体烧造窑之一。宋至清的窑里村窑、全州唐至清的蒋安岭窑、兴安宋代的严关窑、永福宋代的窑田岭窑、靖江王府琉璃窑等都曾兴盛一时。

南朝梁、陈时期,桂林设桂州。由此至宋绍兴三年(1133年),除隋复为始安郡外,桂林均称桂州。宋绍兴三年,桂州改升静江府,辖11县。元代改为静江路,并为广西两江道宣慰使司治所。明清为桂林府。

明代桂林设桂林府,“静江”之名给了封藩而至的朱元璋女至孙朱守谦后,改称“靖江”。明王朝在桂林城区修建了靖江王府,后筑靖江王城。靖江王袭14代,历270余年。靖江王城虽历经战火,几剩残基石栏,但至今仍城池完好,为全国少有。

清代在靖江王府的残基上建起的广西贡院,铸造了广西古代教育史上的辉煌,终清一代,共出状元4人(排在直隶、江西、湖北、福建、广东、湖南、贵州、满洲、顺天、河南、陕西、四川、蒙古之前)、榜眼1人、会元1人。清代三元及第仅有二人,广西占一人,至今的王城门上仍镶嵌着“三元及第”、“状元及第”、“榜眼及第”等牌匾。

辛亥革命后,桂林先后两次为广西省会,成为广西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由此可见,桂林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三、历史文化价值和地方特色

历史上,桂林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处于荆楚之地与百越之地的交汇之处,成为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结合部,是中原文化、儒家文化与岭南百越文化的杂交地。千百年来,这几种文化在这里相互激荡,积淀为一层相当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史前远古文化、水利文化、藩王文化、山水文化、长征文化、抗战文化等在此竞相争辉,形成了内涵丰富而独特,个性极为鲜明突出的桂北文化现象。其内涵和个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靖江王府、王陵为代表的明代藩王文化

(2)以摩崖石刻和山水诗文为代表的山水文化

(3)以红军血战界首湘江为代表的长征文化

(4)以“西南剧展”和“八百壮士”为代表的抗战文化

(5)榕杉湖畔名人故居文化

四、重要文物遗迹

据考古发现证明,早在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远古先民在桂林繁衍生息。在新石器时代,以甑皮岩人为代表,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史前文化。通过甑皮岩遗址博物馆的收藏陈列,我们可以穿越万年时光,论证文明的进程。到了秦始皇时期,设立桂林郡、象郡、南海郡,并开凿建设了灵渠等水利工程,其精绝的构思和工程技术,至今令人赞叹。从古至今,人杰地灵的桂林都是名人的孕育和荟萃之所,众多的名人志士都在桂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作为政治、军事、文化的区域中心,桂林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扮演着独特的角色。期间的历史事件、名人轶事也广为流传,与此对应的事件纪念地散布各处。较为著名的有八路军办事处旧址、李宗仁官邸、白崇禧故居、蒋翊武先生牺牲处纪念碑、广西省立艺术馆等,数量众多,类型各异。

桂林特殊的地理位置、文化交流以及悠久历史,造就了桂林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统计数据显示,桂林市市域范围内不可移动文物登记1876处,新发现994处;418处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1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8处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335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桂林市城区范围内现有81处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布于128文物保护点,其中,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布于39个文物保护点;13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布于19个文物保护点;6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布70个文物保护点。城区内现有6个各级博物馆,馆藏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5万余件。

五、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

桂林市现有16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桂林文场、桂林渔鼓、瑶族服饰、中元节(资源河灯节)等4项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64项公布为自治区级非遗名录,99项公布为桂林市级非遗名录。其中,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场”源于江南地方民歌、小曲,长期与桂北民歌、小调融汇,演变成桂北地区的一种清唱类型的地方性曲艺演唱形式。除此之外,桂林还拥有桂剧、彩调、桂林傩舞等地方曲艺,无不保有桂林本地原汁原味的艺术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