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市位于河南省东北部,黄河下游北岸,冀、鲁、豫三省交界处。东、南部与山东省济宁、菏泽隔河相望,东北部与山东省聊城毗邻,北部与河北省邯郸相接,西南与河南省新乡市相倚,西部与河南省安阳市接壤。濮阳市素有“颛顼遗都”、“帝舜故里”之称,被中国古都学会命名为“中华帝都”。
一、历史沿革
濮阳之名始于战国时期,因位于濮水之阳而得名。
上古时期,据传五帝之一的颛顼曾以濮阳为都,遂濮阳古称帝丘。夏朝昆吾氏受封为帝伯,都濮阳,故濮阳有“昆吾国”之称。殷商时期以帝丘(今濮阳)为其陪都。西周时期在濮阳属卫国。春秋战国时,卫国迁都于此。公元前602年,黄河改道流经濮阳,带来水利之便,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繁荣,相继出现帝丘、戚城、铁丘、咸城、清丘等五个较大集镇。卫国后期14次会盟半数在戚城举行,孔子周游列国14年其中10年居卫。秦置濮阳县,为东郡治所,有“河朔巨郡”之称。汉沿秦制,置濮阳县,修渠筑堤千余里,固河道于濮阳城南,黄河稳定700余年。晋设濮阳郡,隋为澶州县,唐为澶水县。五代时为澶州,宋时改称开德府。景德元年,契丹兵临澶州,宋以少胜多,大败辽兵,双方签订了著名的“澶渊之盟”。金、元、明、清为开州。
民国时期称濮阳县,归河北省大名府管辖。1944年濮阳解放,曾一度设濮阳市、濮阳专区。1954年撤消濮阳专区,濮阳县归安阳地区。1983年9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濮阳市,至今濮阳市辖5县1区,即濮阳县、清丰县、南乐县、范县、台前县和华龙区。
二、历史文化价值和地方特色
价值一:濮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上古文化传说和物质遗存,有“中华龙都”之美誉,其丰富的上古文化价值可以概括为“华夏龙乡之祖,春秋卫国之都”。
价值二:濮阳市地处军事要冲,是历代北门锁钥的兵家必争之地,在军事政治的影响下,形成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融合和民间文化发展,军事城市价值可概括为“中原河朔之门,文化汇聚之地”。
价值三:濮阳城池历史悠久、建制连续的城市格局和独特的半圆形城垣形制,城池建设特色突出,是“千年青史记双城,今朝揽胜卧虎城”。
价值四:近代以来,濮阳是豫北重要的革命支点和解放战争后方,建国后石油文化影响下的新城建设,是八十年代时代的记忆。
价值五:民间文化灿烂,名人志士辈出。大河文化下孕育出丰富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杂技之乡、戏剧之乡。
三、重要文物和历史建筑
1. 重要文物
濮阳市有文物点21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5项,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包括清丰县双庙乡单拐村、范县颜村铺乡颜村铺村两处)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9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81处。
历史城区范围内有文物保护单1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是西水坡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分别四牌楼、天主教堂、回銮碑,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
历史城区内全国重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包括西水坡遗址、四牌楼、天主教堂和迴銮碑四处,保护范围如下:
(1)西水坡遗址
保护范围:以“濮阳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标志牌为基准,向东130米,向西225米,向北230米,南至濮阳古城墙南城垣北侧。
建设控制地带:东至濮上南路西侧道路红线;南至南环路北侧道路红线;西至濮阳古城墙墙体中心线西侧100米;北至新民街南侧道路红线。
(2)四牌楼(含十字街民居)
保护范围:东大街从四牌楼东至吴家口,长450米;西大街从四牌楼西至花市口,长约360米;南大街从四牌楼至三义庙街口,长约210米;北大街从四牌楼至国庆路口,长约270米。宽度南街房子7-11米,东、北街7-11米,西街9-12米。
建设控制地带:东至解放路,西至西环路、北至国庆路,南至南环路。此区域范围内控制楼层高度10米。
(3)天主教堂
保护范围:以教堂四边沿外墙为基点向北10米,向东6米,向南10米,向西8米。
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四边为界向外各扩45米。
(4)迴銮碑
保护范围:以御井为座标点,向东66米,向西66米,向北140米,向南80米为文物保护区。
建设控制地带:自文物保护区边界向四周各扩20米。
2. 历史建筑
规划保护13处历史建筑,均位于历史城区范围内;在编《濮阳市名城保护规划(2015-2030)》新划定3处建议历史建筑,其中历史城区内2处,南乐县1处。
四、 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
濮阳市有已列级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50项,其中国家级8项,省级4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