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

浚县位于河南省北部,县域面积966平方公里,辖1乡6镇4个街道办事处,438个行政村、26个居委会,总人口71万人,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河南省重点文物县、河南省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浚县商代称黎,西汉置县,明初称谓浚县至今已630多年,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商周文化以及汉、宋文化遗址年代相续,是一座拥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古老城市。1994年1月,浚县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一、文化底蕴深厚

春秋时的子贡,不仅是出色的外交活动家,政治家,还是中华儒商始祖;王梵志以白话诗蜚声文坛,其开创的通俗诗风在唐代诗坛独树一帜;明代的王越戎马边关,长诗善赋,“出将入相,文武双才”;曹丕、王阳明、王铎、王群等历代文坛艺苑高手巨擘,都曾在浚县留下了名篇大作。浚县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泥塑艺术“泥咕咕”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浚县的民俗风情独特,一年一度的“正月庙会”闻名遐迩。

二、保存文物特别丰富

县域内共有世界文化遗产2项,其中,卫河浚县段是中国古代运河的典型代表,黎阳仓是隋代永济渠沿线规模最大的官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9处。馆藏文物近万件,其中一级品文物17件,二级品文物75件,三级品文物1278件。大伾山、浮丘山古建筑群、摩崖石刻与石窟艺术等恢弘壮丽,浓缩了浚县古城数千年厚重的文化历史历程与人文精华,大伾山石佛被国内专家认定“全国最早,北方最大”。现存古城墙保存状况良好,景观界面延续,尺度宏大,古朴壮观。

1、浚县古城墙。浚县古城墙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知县项如英在建造古城时,仅筑北、东、南三面土城,西以卫河为屏障。古城墙高峻坚固,构造精细,宏伟壮观,而且“襟山带河”,地理形势非凡。历史上的古城墙是防卫的重要屏障,南面含浮丘山一半入城内,循山势建城也是独具特色,是浚县历史上城市建设和城址迁移中城市防卫设计的艺术顶峰。

2、文治阁。通高约20米,上下分楼、台两部分。四面券洞,相对通行。券门外嵌镶青石横额,东曰“丹流东壁”,西曰“壁泻西山”,清代书法家赵素庐书。南曰“清环黎水”、北曰“黛护伾岚”,清代浚县书法家张子白书。平台上建两层高楼,双重檐,攒尖顶,挑角,花脊,琉璃瓦剪边。平台边建有方孔女墙,高1米。阁高10米,上层四面开窗,窗口上分别悬“视承顾问”、“面奉特知”、三待经筵”、“五知贡举”横匾。阁内供福、禄、寿神像。平台上建筑为重檐四角攒尖顶。挑角花脊,琉璃瓦剪边,顶镶宝瓶。平台上有水泥栏杆,凭栏四望,市镇景象,

3、大运河(大运河浚县段、黎阳仓遗址)。大运河浚县段(今卫河)早先不叫卫河,也无卫河河道,而是源于浚县附近的淇水、清水与黄河相互之间的倒灌冲刷。大运河是隋唐时期的一条交通大动脉,是联系我国南北及重要城市的纽带。隋代在运河和黎阳城之间置黎阳仓后,此地漕运转输不断,成为隋唐经济和军事命脉。作为至今仍流经浚县的河流,它见证了浚县的城址变迁和城市兴衰。

4、黎阳仓遗址。黎阳仓是隋代著名的四大官仓之一。遗址位于大伾山北麓,目前发现与黎阳仓有关的主要遗迹有:仓城城墙、护城壕沟、夯土基址、仓窖遗迹、大型建筑基址、道路、墓葬、沟渠和灰坑等。黎阳仓城依山而建,平面近长方形,东西宽260米,南北残长300米,周长约1100米。黎阳仓遗址的考古发现为中国大运河的“申遗”提供了隋代运河(永济渠)开凿和利用的珍贵实物证据,说明北宋时期永济渠对巩固北方边境仍然具有重要战略作用,为研究中国古代官仓的建设和储量技术发展增添了新的考古资料,也印证了

5、文庙。浚县文庙又称“孔庙”、“文府”,1373年(明洪武六年)建于县衙东。明、清各有扩建,规模逐渐宏大完整,占地1.6万平方米。文庙座北向南,院落宏敞,布局紧凑。门前墙上嵌有”以应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石碑,以示尊孔。头门之内有唐槐一棵,干粗4米余,中空,生机盎然,郁郁葱葱,内生一径尺榆树,俗称"槐抱榆"。院正中为"大成殿",殿中供奉孔子、四配、十二贤诸牌位,东西廊房内供奉孔子72弟子牌位。"大成殿"和廊房建筑规模宏大,式样古朴,庄重大方。

三、非遗项目种类多样

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118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10项、市级42项、县级62项。包含音乐戏剧、传统技艺、医药、美术和舞蹈等多种形式,核心文化元素为民间社火、泥咕咕、大平调、正月古庙会、浚县大佛、伾山古乐、儒商始祖子贡等,拥有相当高的文化价值。

1、泥咕咕。起源于隋末的“泥咕咕”是浚县特产,2003年12月,“泥咕咕”被国家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中心正式批准为国家保护项目。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民间社火。2008年6月浚县民间社火被国家批准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浚县社火的传统形式主要有舞狮、高跷、秧歌、旱船、竹马、龙灯、抬歌和背歌、抬老四、顶灯、大头舞、散河灯等。

3、大平调。2009年8月,浚县大平调被列入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1年6月,浚县大平调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浚县大平调这一剧种目前已整理出传统剧目400多部。

四、历史建筑集中成片

老城区第一批历史建筑66处,其中11处升级为文物保护单位,第二批历史建筑潜在保护对象171处,主要集中在南山街、东大街、北小西门里街。民居建筑风格独特,均为硬山式坡屋顶,砖木结构,青砖外墙,门檐下有挂落和题匾,墀头多有砖雕装饰,是明清时期北方建筑的典范。

目前,浚县城区共有历史建筑66处,古树名木469棵,对普查出的历史建筑和古树名木实施挂牌管理。2011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480万元,整修历史建筑11处43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