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

一、城市概况

泰安,位于山东省中部,是山东省下辖地级市,因泰山而得名,寓国泰民安之意。是山东省“一山、一水、一圣人”旅游中线的中点;交通区位优越,矿产资源丰富,科技教育事业发达,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辖泰山区、岱岳区、新泰市、肥城市、宁阳县、东平县6个县市区和泰山景区、泰安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泰安旅游经济开发区、徂徕山汶河景区,总面积7762平方公里,总人口约560万。泰城位于泰山脚下,依山而建,山城一体。2007年3月,国务院批准将泰安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二、历史沿革与价值特色

泰安市位于山东省中部。五岳独尊的泰山,雄踞城市北部,是中国首批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被誉为“五岳之首”。距今6500-4500年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泰安境内繁衍生息。泰安城市现址在宋初作为县址和帝王封禅的中心城镇发展起来。泰安具有独特的“三重空间”和“一条轴线”的历史文脉及古城格局。

西周时,泰安属鲁地,春秋后期,泰山周围的40多个大小国家被齐、鲁所并,泰安“介齐鲁之间,为中枢地区”,起着居中扼要的作用。秦时置博阳县,属济北郡,治所在今中心城东南旧县村。西汉高祖7年(公元前200年)设泰山郡,改博阳为博县,泰山郡辖24县包括今泰安市大部。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东封泰山后,将赢、博二县割置设奉高县,作为皇帝登泰山时的行宫,郡治由博阳迁移至奉高城(今中心城东故县村)。隋开皇初年,郡废。开皇6年(公元587年)改奉高为岱山。隋大业初年(公元600年),迁岱山入博,改名为古博城,属鲁郡。唐乾封元年(公元660年)高宗封泰山后,改古博城为乾封县,属鲁郡。宋开宝5年(公元972年),县址和封禅中心移至距泰山距最近的岱岳镇(今泰安古城城址),史书记载“岱岳镇郡即泰安府县也”。泰安作为一个中心城镇开始发展起来。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宋真宗封泰山后,乾封县改称为奉符县,移城址于旧镇(现旧镇村)。金天会18年(公元1136年)于奉符县设泰安军,复还城址(现城址并改名泰安),这是泰安地名的开始,取“泰山安而四海皆安”和“天下立安如泰山”即“国泰民安”之意。金大定22年(公元1182年),泰安由军改为州,州治岱岳镇,辖三县隶山东西路。元代为泰安州,始隶东平路。后隶中书省,领奉符、长清、莱芜、新泰四县。明时省县入州,隶济南府,辖二县。清雍正13年(公元1735年)泰安由州升府并设泰安县,泰安府辖东平、泰安、莱芜、新泰、肥城、东阿、平阴一带七县,隶山东布政使司。泰安府疆界:东西广430里,南北襄170里。民国初,泰安属济南道。民国10年(公元1927年)废道属省,1938年属“第十二行政督察区”。抗日与解放战争期间,属泰山专署。建国后,归泰安专署。1958年改为泰安市,1963年撤市复县,1982年恢复泰安市。1985年,撤消泰安地区,泰安市改为省辖地级市。泰安的历史从古至今,延续几千年,不断发展壮大,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保存作出了贡献。

三、历史文化遗产概况

泰安以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众多的文物古迹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而驰名海内外。1982年,泰山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宏伟的徂徕山不仅以秀丽的风光为泰山前的屏障,而且从东汉以来在这里多次点燃了农民起义的烽火,抗日战争中更以著名的徂徕山起义而光照千秋。泰城与泰山、大汶口文化、徂徕山组成一体,就形成了一个大文物,成为中国文化史的一个缩影。悠久的历史文化,泰安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目前,泰安市范围不可移动文物242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0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34处。

(1)泰山。泰山,古称“岱宗”、“岱山”,雄峙于山东省中部,并跨连济南市,总面积426平方公里,主峰玉皇顶在泰城以北,海拔1545米。泰山,生在于地质史上最古老、最漫长的时代—太古代,根据同位素测定,泰山岩石的年龄大约有二十至二十五亿年,距今一亿多年前的“燕山运动”,泰山迅速隆起,在大约三千万年前的新生代形成基本轮廓。

泰山的人文遗产,旅游资源极为丰富,这在祖国各名山大川中首屈一指,是一洋洋大观的文化宝库,或者说是一部缩写的百科全书。郭沫若同志来泰山后说“实事求是评价泰山,除自然胜景外,还有历代人文遗址,泰山应该说是中国文化史的一个局部缩影”。泰山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是以游览、审美、科研科普、精神文化交流及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是世界人民的珍贵遗产。泰山历史绵长久远,加以历代帝王的封禅祭祀,儒释道三教的广泛影响,无数骚客文人题咏吟唱,造就了泰山和千年来精妙而又原始、渊博而又繁杂的文化遗产,泰山经历了几千年的开发建设,形成了世界特有的山岳博物馆,也成为中国山岳风景的典型代表。

泰山以富有美感的典型自然景观为基础,渗透着区域综合性的人文景观,把富有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的自然景观同悠久的历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内容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浑然一体的泰山风景美的特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公园和保护区协会副主席卢卡斯先生来泰山考察时说:“泰山把自然与文化独特地结合在一起了,并在人与自然的概念上开阔了眼界,这是中国对世界人民的巨大贡献”。

泰山历史悠久,文物古迹极为丰富,不仅是我国著名风景区,而且是一座天然的历史艺术博物馆。山上、山下官观古刹掩映,碑刻林立,石刻摩崖比比皆是。至今保留了不同时期的古代建筑32处,石刻2100多处。它形象地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精湛的艺术才华和文明古国的灿烂历史。

泰山是历代帝王拜祭神灵,加强统治和各种宗教流派活动的场所,在古代由于泰山地区经济、文化起源早、发展快,符合了“万物交替代于东方”的原始哲学思想,成为人们崇拜的神山,成为以“敬天”为核心的神道设教的区域;成为探讨研究中国宗教史的一个重要环节。

泰山,物产极为丰富,树木种类繁多,有树种200多种,其中古树名木5119株,其中300年以上的有2000余株,百年以上的3000余株,珍贵名木十余种,苹果、核桃、山楂、板粟品质优良,并产何首乌、紫草、黄精、泰山参近300多种药材。泰山山高林密,特别是泰山山溪中的赤鳞鱼更是独有的珍贵生物。

(2)岱庙。旧称“东岳庙”,五代时称“岳庙”(泰山神之庙)位于城区北部,恰在南起旧泰城南门、北抵岱顶南天门的中轴线上。这里是道教神府,也是历代帝王来泰山封禅祭祀举行大典的地方。

今庙址占地9.6公顷,在我国道教庙观中规格最高,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贶殿为岱庙的主体建筑,为宋真肇修,《天贶殿碑铭》说是“岿然鸿沟,永镇祗”,《天齐仁帝碑》说是:“大厦咸新,群黎改观”,表现了天贶殿的宏伟壮丽,元、明、清时均有重修,此殿面阔九间,四十三点六米,进深五间十七点一八米。通高二十三点三米,大殿矗立于高2.6米的台基之上。顶重檐、黄瓦覆盖,高大宏伟,金碧辉煌。与故宫太和殿、孔庙大成殿同称我国古代三大宫殿式建筑。在天贶殿西、北、东三面墙上彩绘了高三点三米全长六十二米的壁画—《启跸回銮图》,表现了宋真宗东封泰山的威严气派。共绘人物六百九十一人,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东岳大帝出巡和返归的巨大场面,以此整个画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为启跸图,西部为回銮图。启跸图中表现了:宫廷送行,东岳大帝乘辇巡行,地方迎侯等内容。这个巨幅壁画,布局合理,疏密相宜,“繁而不乱,多而不杂,在构图上来说也不失为伟大精密之作”。

进岱庙南门—正阳门,沿中轴线可穿过: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后寝宫,再出后载门便可踏上登山的道路,庙门东侧辅以汉柏院、东御座、东道院;西侧佐以唐槐院、雨天道院等。现存古建筑及仿古重修建筑170余间。岱庙文物荟萃,碑刻林立,有历代著名碑刻175块,汉画像面62块,历代文物9000余件,书籍达3万余册,古树212株。其中秦刻石、汉衡方碑、汉张迁碑、明代铜亭、铁塔等为稀世珍宝,还有大量的御赐珍贵文物“镇山之宝”、“瓷王供”、“泰山七珍”、“八宝”等。

(3)非物质文化遗产。泰安市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455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项(泰山石敢当习俗、泰山东岳庙会、泰山道教音乐、泰山皮影戏、山东梆子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0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38项。

四、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情况

(1)历史文化街区。2014年省政府批复红门路-岱庙-通天街为首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街区用地范围包括红门路、岱庙地段、通天街。整个历史文化街区长约2380m,宽约130—430m,总用地面积为55公顷。街区内有文物保护单位14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分别为岱庙、岱庙坊、遥参亭、岱宗坊、关帝庙、王母池、白鹤泉故址等。

红门路是古今最主要的登山旅游路线,是历朝皇帝的登山御道。岱庙始建于汉代,唐宋时期拓建形成,明清历代修缮,建筑风格采用帝王宫城的式样,是历代帝王及王公大臣来泰山举行祭祀典礼的地方。通天街是泰城最古老的街道之一,在《泰安县志》中曾被称为“景岩街”,因取《诗经》“泰山岩岩,鲁邦所瞻”之意而得名。是泰安“三重空间”的“人间闹市”区,清末时称之为通天街,对研究泰安古代商业史发展及明清古建筑有重大意义。红门路、通天街两侧是明清风格的民居建筑,以商贸服务为主。通天街是是泰城最古老的街道之一,现两侧仍保存或重新修建有上下二层多为歇山式硬顶黑砖木结构的临街店铺几十家。是泰城明清时期著名商业贸易区。

(2)历史建筑。省级历史优秀建筑冯玉祥墓、岱庙、碧霞祠、范明枢墓、泰山盘路古建筑群等共29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