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是一座具有2560余年建邑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吴文化、齐梁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文化底蕴深厚,历代名人辈出,史称“中吴要辅、八邑名都”。
一、历史文化悠久
考古成果表明,常州地区是人类最早生活的区域之一。溧阳上黄水母山发现的“中华曙猿”化石,距今4500万—4000万年;金坛薛埠和尚墩遗址是省内发现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距今40—20万年。神墩遗址,距今约7000年,这表明至少在7000年前已有先民在现在常州市域范围内生息繁衍。境内的圩墩遗址(约6000年前)、寺墩遗址(约4500年前)、淹城遗址(约2800年前)、阖闾城遗址(约2500年前)等全面、连续地展现了在中国东南部人类聚落发展的进程。公元前547年,吴王馀祭封胞弟季札于延陵,开启了常州2560余年的建邑史。秦代置县,汉改毗陵,三国时期又置典农校尉,自西晋以来常州一直为郡、州、路、府治所,是江南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二、文化底蕴深厚
常州地处吴、楚、越的交汇地带 ,文化源于吴,历于越,经于楚,体现吴越交融、包吴纳楚的地域文化特点。从序列完整的史前文明,到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再到齐梁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及传承地,至明清,通变创新的常州文化达到鼎盛,经学、史学、文学、艺术、医学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自季札开邑以来,常州精英荟萃,名人辈出,所出杰出人才数据统计位居全国第四位;陆游盛赞:“常州儒风蔚然,为东南冠”。常州历史文化名人众多,特别是近代孕育了以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常州三杰”为代表的革命先驱。
三、整体格局尚存
常州的城市形成和发展,与区域内存有古运河、明运河和关河水系紧密相关。常州古城因河而生,因河而兴,从古城城池选址、变迁及其营建技术等来看,均与运河水系紧密相关。常州古城选址于长江、太湖、大运河三水高地上,因河而生,因河而盛,并形成了“三河四城”独特古城格局,和“水陆并行,长街沿河,短巷向水”的街巷肌理,是江南太湖流域低洼地势营城技术和古城形制的杰出代表。
四、历史遗存丰富
常州市拥有世界遗产1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2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2处,历史文化街区4片,历史建筑226处。历史文化遗存门类较为齐全、名人故居众多、集中分布于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特色鲜明。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8项,其中1项列入世界名录,13项列入国家名录,53项列入省级名录,国家级非遗项目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五、价值特色鲜明
常州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和价值较为突出:拥有独特的“城河相套、三河四城”古城格局;是吴文化、齐梁文化重要发源地及传承地,历来文昌星聚;是江南三大行政中心之一和重要的经济中心;拥有江南运河的起兴段落和江南聚落的全面连续见证的遗址群落,并且在我国近现代民主革命和民族工商业发展史上也具有独特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