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

一、 城市概况

镇江位于江苏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南岸,临江近海,东接常州,西邻南京,北与扬州、泰州隔江相望;地理座标为北纬31°37″~32°19″,东经118°58″~119°58″;长江和大运河在这里交汇,自古襟吴带楚,控南拒北,历为长江下游水陆交通枢纽、军事重镇。长江流经镇江辖区103.7公里,古运河从京口闸到谏壁闸贯穿新老市区。境内多丘陵,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地形地貌多样,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湿润温和,四季分明。城市山水秀美,“一水横陈,连岗三面”,素有“城市山林”、“天下第一江山”之美誉,1986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二、 历史沿革

镇江历史悠久,早在西周康王时(前1020~前996年),镇江为宜侯封地,称“勾吴”。1954年从镇江大港烟墩山出土的国宝级西周青铜器“宜侯夨簋”及其126字的铭文表明镇江至少已有3000年的文明史。

春秋属吴,改名为“朱方”,是当时吴国西部的一座重要城邑。

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灭吴,朱方属越。楚灭越后,改名谷阳。(战国时)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改称丹徒。秦灭楚后,置三十六郡,丹徒县属会稽郡(今苏州),丹徒县治设于丹徒故城,是一座古代河口城市。

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筑铁瓮城,号称“京口”。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年)改称“润州”,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升润州为镇江府,沿袭至今。

辛亥革命后废镇江府,民国元年(1912年)设丹徒县,民国十七年(1928年)改镇江县,国民政府定镇江为江苏省会,1929年迁江苏省会于此,解放后设为镇江行署所在地,1983年撤销镇江地区改镇江市为省辖市,辖京口、润州二区和丹徒、丹阳、扬中、句容四县。

1984年镇江市编制完成省辖后第一部城市总体规划。1985年12月,江苏省政府批准《镇江市城市总体规划(1984-2000)》。

1986年12月国务院批准镇江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镇江历史文化资源得到弘扬和尊重,名城保护工作开始全面开展。

1990年代,相继设立了丁卯和大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江苏省重要港口、新兴工业城市、旅游发展重点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地区。

1992年5月镇江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全面修编,1994年12月修编规划经省政府批准施行,对城市性质和功能定位进行了适当适时的修正:“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下游重要的港口、工贸、风景旅游城市。”

2002年镇江市撤销丹徒县,建立丹徒区,2003年市委市政府决策再度进行总体规划修编,2005年4月省政府正式批准《镇江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

三、 历史文化特色与价值

1、城市在历史上的地位作用

镇江在历史上,最能显示特殊性的是吴文化发源地,六朝重镇(三国东吴创业地之一、南朝宋齐梁三朝帝王之乡),从隋唐至清朝中期千年漕运的江南枢纽,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对外通商口岸和商埠,民国时期的江苏省会,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新四军茅山抗日根据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由于镇江地处长江、运河交汇处,枕山濒江,山水相映,加之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人文荟萃,文化发达,交通便利,从古到今都是江南山水、文化、宗教旅游胜地。

2、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镇江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至今保存着一大批重要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石刻艺术、名人遗迹和故居、近现代革命史文物等。

古文化遗址:从七里甸至大港沿江一带,分布着众多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和“湖熟文化”遗址。龙脉团山、马迹山、烟墩山等地有商周文化遗址十多处。

古墓葬:全国闻名的有大港烟墩山西周土墩墓,曾出土带有长篇铭文的青铜器——“宜侯夨(zè)簋(guǐ)”,上面记载了西周初年井田制与奴隶制的一些情况,周康王改封虞侯为宜侯的经过,并且成了“吴为周裔”的实物佐证。还有母子墩土墩墓,青龙山春秋贵族墓,古楼岗西汉荆王刘贾墓,北固山东吴太史慈墓,黄鹤山宋米芾墓,京岘山宋抗金名将宗泽墓,夹山辛亥烈士赵伯先墓等。

古石刻艺术:焦山有四百多方自六朝至明清的碑林和西麓沿江一线一百多方摩崖石刻。

名人遗迹和故居:南山有南朝宋戴顒听鹂山房、萧统读书台,唐李德裕杜鹃楼;金山有宋苏东坡写经处楞枷台、佛印山房,焦山别峰庵有清郑板桥读书处等。北固山的北固楼、多景楼,南朝梁萧衍、唐李德裕、李白、王湾、宋苏东坡、米芾、陆游、辛弃疾、元萨都剌等均在此写有不朽诗篇。

近现代革命历史文物:清道光年间圌山与焦山抗英炮台遗址,孙中山先生演讲处广肇公所,五卅运动反帝斗争纪念建筑五卅演讲厅,以及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江南第一仗韦岗战斗纪念碑等。

四、 重要历史文化遗存

截止2017年底,镇江拥有3个历史文化街区,1座省级历史文化名镇,5座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6处历史建筑,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96处(其中国家级13处,省级42处,市级121处,县(市)区文物保护单位120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3项(其中国家级9项,省级22项,市级52项)。

1、 历史文化街区

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始成于三国时代,距今约1400年历史,保存着自唐朝以来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和成片的传统民居,是我国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古渡历史街区。街区保护范围为14公顷、核心保护范围为6公顷。拥有世界创建最早的江上救助组织遗址–“救生会”、全国保存较完整的租界西洋建筑群–“英国领事馆”、全国唯一保存完好的元代过街喇嘛塔–“昭关石塔”等,被誉为“中国古渡博物馆”。

伯先路历史文化街区位于镇江老城区,拥有多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近代优秀建筑,包括原镇江商会旧址、广肇公所、蒋怀仁医院、京几路邮局和红卍字会旧址等。这些建筑各具特色,继承古典风格并结合镇江地方传统而有所发展,代表了民国时期的建筑风貌。街区保护范围为15.09公顷、核心保护范围为3.46公顷。

大龙王巷历史文化街区位于镇江老城区,拥有多处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建筑,保存着成片的清末民国风格的传统民居建筑群及完整的街巷格局。街区内建筑具有清末民初时期典型镇江民居特色,且街巷格局保存完整,是镇江保存最大、最完整的民国民居建筑群;建筑形式呈现出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特征,能清晰反映时代特征,是镇江城市近代发展的缩影和见证。街区保护范围为14公顷、核心保护范围为4.2公顷。

2、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丹徒区宝堰镇位于镇江丹徒南部的茅山北麓丘陵地区,地处镇江、句容、丹阳、金坛四县交界处,清至民国年间为茅山丘陵地区的商埠码头,“镇、句、丹、金”四县农副产品集散地。1930年代陈毅率新四军下江南的先期活动地。古镇传统街巷空间群落、农耕堰田、河道水系融合,呈现典型江南丘陵水乡特色。

丹阳市九里村隶属丹阳市延陵镇,地处茅山老区,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是古吴文化的发祥地。拥有驰名中外的“江南第一庙迹”季子庙及季河桥、沸井等多处文物古迹,具有“四水环绕”历史格局和类十字型历史街巷的空间结构,流传着“季子三让王位”、“季子挂剑”等优美动听的历史故事。

镇江新区华山村坐落于镇江新区姚桥镇,有着“江南第一古村”的美誉,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华山村是镇江地区道教文化起源地之一,形态独特、具有山岗村落特征,保留了多条应势发展而来的历史街巷及市级文保单位–古银杏树,建筑古朴、具有明代遗风,同时还拥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山畿》、华山庙会及镇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平泥叫叫。

丹阳市柳茹村位于丹阳延陵镇,形成于南宋初年,距今近900年历史。保留了格局较完整的城堡式村庄肌理、清末民初传统老街以及眭氏节孝坊、贡氏宗祠等市级文保单位。柳茹村于2013年被住建部公布为中国传统村落。

镇江新区儒里村位于姚桥镇,形成于元末民初,有近700年历史。拥有明清古建筑群——朱氏宗祠、朱氏老宅和敦睦堂,其中朱氏宗祠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儒家朱子思想文化传承至今,朱氏祭祀2008年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东乡羊肉制作技艺被列入镇江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镇江新区葛村位于丁岗镇,镇江东乡地区“南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存有大量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古建筑群,其中解氏宗祠正厅为市级文保单位。

3、 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镇江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96处,其中国家级13处,省级42处,市(县)级241处,另外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录新发现711处。

4、 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镇江市范围内有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05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9项(市区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1项(市区13项),还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5项(市区29项), 另外全市7个辖市、区共公布了208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建立了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