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城概况
西周,邯郸城属卫国。春秋,邯郸城先属卫,后属晋。战国,邯郸城属赵国。
秦代,邯郸城属邯郸郡。汉代,属赵国。
曹魏西晋,邯郸城先属魏郡,后属广平郡,东晋改属魏郡。北魏,邯郸城属广平都。北齐,邯郸城为司州清都尹地。
隋代,邯郸城先属洺州,再属磁州,后为武安郡地。唐初属洺州,旋改属磁州,后又属洺州,再复属磁州。
宋代,邯郸城属磁州地。金代沿袭。
元代,邯郸城属中书省广平路。明为直隶省广平府地。清代沿袭。
民国,邯郸城初属直隶省翼南道,后改为属大名道,再直属河北省。
1949年,邯郸城属邯郸专区。1952年,属邯郸市至今。
二、名城特色
一是邯郸市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远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从磁山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表明,早在7500年以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半地穴房屋的出现、家鸡的饲养、粟的培植和胡桃的栽种,精美实用的陶器、石器、骨器等生产生活用品的出现,都为人类文明史揭开了新的一页。因此,可以断言,邯郸是我国远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二是以赵文化为主体的多元历史文化,是赵文化核心之城
邯郸诞生于新石器时期,兴于殷商后期,繁荣于战国和秦汉。旧石器时期、磁山文化时期、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先商文化(夏)时期、商时期、周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宋金元时期、直到明清时期历史文化连绵不断。期间中原文化和草原牧文化融为一体,构筑了赵文化豪放粗犷、慷慨悲歌之基调,加上磁山文化、邺都文化、北朝佛教文化、广府太极文化、大名府文化、成语典故、磁州窑文化、梦文化、晋冀鲁豫革命文化等构筑了邯郸多元化的文化层次。其历史跨度之长,内容之丰富,层次之鲜明,脉络之完整,在我国名城中也不多见。
三是悠久的建城历史
《春秋》记载,周灵王26年(公元前546年)卫献公的弟弟“出奔三晋,织絢邯郸,终生不言卫”,迄今“邯郸”至少已有2500年的历史。
四是战国典型之都城,独特的城市布局形态
赵王城的“品”字结构,赵王城与大北城的分离布局,以赵邯郸故城为主体的“一河四城”格局极为独特。
五是丰富的文物与历史遗存
邯郸现有国家文物保护单位18处,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88处,邯郸市文物保护单位238处,其他历史性物质遗产2000余处。
六是成语典故之乡
邯郸三千余年的史迹,故事、人物、风情、形胜,在这里形成了一些广为人知的典故和成语。一个个真实生动、寓意深刻、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至今盛传不衰,在中国家喻户晓。现已整理挖掘出来的成语典故达上千条,远至春秋、近至明清,各个历史阶段均无空白。其文脉完整,融会贯通,意蕴深刻,言简意赅。邯郸孕育出如此众多的成语典故,并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因此,被誉为“成语典故之乡”。
三、历史建筑
邯郸历史悠久,保存有大量优秀古建筑以及近现代建筑,以下建筑拟确定为邯郸市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合计54处。
邯郸主城区20处:
1七贤祠;2古赵丛台碑碣;3望褚榭;4古莲池;5工农兵雕像;6毛主席专列停靠休息处;7丛台酒厂酒窖;8邯郸磷肥厂旧址;9邯郸大酒店;10邯郸大剧院;11王铭鼎故居东院;12小隐豹三官庙;13大隐豹真武庙;14大隐豹望月阁;15大隐豹龙王庙;16石公祠;17状元府门楼;18后牛叫东阁;19北牛叫古戏楼;20蔺家河无梁殿。
黄粱梦镇区2处:
1真武大帝庙、2中国名梦馆。
马头镇区2处:
1普济桥、2龙王庙。
峰峰城区30处:
1张兆丰故居;2肖家老宅;3原陶瓷厂制作车间;4峰峰陶瓷一厂旧址;5峰峰矿区陶瓷厂窑群遗址;6河泉村旧窑址;7岳家窑;8蒿子窑;9文昌阁;10大钟寺;11皮王庙;12辛寺庄村三宗庙;13峰峰会议旧址;14东王看大圣庙;15北侯村过街阁;16东和村窑神庙;17东纸房玉皇阁;18和村镇嘉应灵慧庙;19刘岗西过云楼;20南胡村过街券阁;21后连庄过街券台;22李岗西李家祠堂;23老鸦峪八角楼;24老鸦峪老君庙;25佐城迦蓝祖师祠斋堂;26南大社何家大院;27南大社观音庙;28牛儿庄陈氏祠堂;29牛儿庄佛龙庙;30峰峰电厂旧址。
四、历史文化街区
1.串城街
邯郸城内的串城街是明清古邯郸的一条南北大街。但现存的建筑只有极少一部分为晚清和民国时期的传统建筑,绝大多数为建国后居民自建的杂乱无章的民居所替代,历史风貌己荡然无存。但这条街文化内涵丰富,历史传说很多,如:学步桥、回车巷、清代行宫、王琴堂故居、邯郸书院等,同时一直保持着老街道的尺度、空间环境。
地理区位:位于邯郸主城区中心。
2.新华街
新华路历史文化街区现有肖家庄四合院、十一行窑、王八窑等历史陶瓷馒头窑以及历史传统民居。肖家庄四合院建于民国时期,现今院落保存完整,面积较大,历史风貌较好。街区附近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陶瓷一厂渣堆遗址,街巷历史风貌浓厚,传统民宅保存较好。
地理区位:位于峰峰城区中心。
五、赵王城遗址
赵国都城是由宫城和廓城两个城组成,位于邯郸市西南四公里处的为宫城,称“赵王城”,在赵王城东北,现邯郸市区为廓城,称“大北城”。
赵王城城内总面积为505万平方米,城平面呈“品”字形,是由东、西、北三个小城组成,1967年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全面钻探与部分动土清理,先后发现多处地下夯土基址,以及古路、门址,还有城墙防雨排水设施,对其城墙结构及其三座小城的概貌,有了初步的了解。
西城,是王宫的主要城堡,近方形,边长约1420米,四面城墙残高3~8米,每面有不等距门址两处,其中各有一门通向龙台,现存地下古路可考。城内现有建筑基址土台五座,中部偏南一号台规模最大,系王宫基址,俗称龙台。龙台基部近方形,呈斗状,底大于顶的平面,东西长265米,南北长285米,高约16米,是座高台建筑基址。
在西城还发现两处不等距呈凹字形门址,四面城墙基宽约20~50米,墙址残高3~8米。
在西城墙、南城墙内侧均发现防雨的铺瓦、面瓦和排水槽道。使我们对其城墙结构有了初步了解,城墙外侧面垂直,内侧为斜坡式槽道基础。
东城,同西城只有一墙之隔,略小于西城,相传是赵王点将阅兵之地。其平面不及西城规整,东西最宽处为926米,南北长1442米,面积约129.9万平方米,南垣有一城门,北垣三座门基。城内有三处夯土台基址,其中6号台规模最大,俗称北将台,南北长120米,东西长119米。位于北将台南五百米处是7号台,俗称南将台,南北将台在东城又构成了一条中轴线,围绕着中轴线,在其两侧还发现一些建筑基址。显然,在东城同样有一组大型的建筑群体。
北城,位于东西两城的北侧,北城的南垣即东、西两城北垣的一部分。北城东垣、由南往北不规则弯曲,因此北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最宽处1410米,南北1520米,面积约186.5万平方米。其城墙西南段尚保存800米地面墙,墙宽30米左右,残高2~7米,南面开三门,其余只有地下墙址遗址,西部有一夯土台基(10号台),其面积仅次于龙台,台基近似方形,东西长111米,南北135米,它和西垣外侧的9号台东西对峙。
通观宫城整体遗址,与同时代齐国的临淄、燕国的下都、薛城、滕城、鲁城相比,其规模要大得多,宫殿建筑不仅多,而且气势也比其它城雄伟华丽,规模布局也比较严整。曹魏时期刘劭曾留下一篇《赵都赋》,对赵都的盛况作了如下描绘:“尔乃都城万雉,百里周回。九衢交错,三门旁开。层楼疏阁,连栋结阶。峙华爵以表甍,若翔凤之将飞,正殿俨其造天,朱棂赫以舒光,盘虬螭之蜿蜓,承雄虹之飞梁。”
历史文脉:为战国时期邯郸的宫城。是目前我国同时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处王宫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