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

一、正定概况

正定位于河北省中南部,紧邻省会石家庄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是省会石家庄“一河两岸”发展战略的重要承接地和“十三五”城市建设的主战场。辖8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174个行政村,总面积468平方公里,人口50万。正定区位优越,交通便利,京港澳、京昆、石太、石黄等高速公路互通交汇,107国道纵贯南北,京广铁路干线贯穿全境,石家庄国际机场就坐落在正定境内,是国内第二个实现空铁联运的国际机场。特别是随着京石高铁的开通和机场高铁站的设立,正定已进入“京津冀一小时经济圈”。正定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文化积淀深厚,享有“古建筑宝库”的美誉。

二、历史沿革

正定历史悠久,是我国北方地区著名的古老城府之一。早在新时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春秋战国时代这里是鲜虞国、中山国的中心,秦汉时期改为郡县,从三国时期开始,正定县即为河北省中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并一直是州、郡、府所在地。但到清末伴随京汉铁路和石太、石德铁路的修建,新兴起的工业城市石家庄逐渐取代了正定的地位。

三、历代行政建制

1、先秦时期的行政建制

从先秦时代起,正定就是地位显要地区重镇。春秋时期,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鲜虞国定都新市(今正定县城西北新城铺村),周敬王三十一年(前489年),晋灭鲜虞,正定属晋;战国时期,中山国置东垣邑,中山国很快灭亡,正定先后属魏、赵。

2、城址变化时期(秦汉——隋)的行政建制

秦统一六国后,设恒山郡,治所东垣县,位于正定古城以南(今东垣故城);汉初属常山国中山郡,高祖11年(公元前196年),高祖刘邦讨平东垣叛将赵利,改东垣县为真定县,取“真正安定”之意;到西晋时期,常山郡的治所移至真定县,南北朝时期复归郡属,北周增设恒州,仍属常山郡。

3、城址稳定期(隋代以后)的行政建制

隋代以真定为恒州常山郡治,至唐初,恒州并入河北道,后改为镇州;五代以后,真定固定为州府治所。宋代河北路和真州治所均在真定县,正定出现了路、府、县同城的局面;元设真定路,辖一府五州及真定等九县;明改真定府,辖五州及真定等27县;民国废府存县。

四、城址演变

正定古城的城址经过了三次重点变更。从先秦时期到西汉初年,古城西北的新城铺一直是地区政治经济的中心;汉高祖末期,这一中心迁至滹沱河南岸的东垣城,即今东垣故城遗址的所在,东垣城作为地区中心的地位一直持续了700多年,唐代始至今址,唐中叶起又几经变迁,到五代方得稳定。自此,正定古城作为地区中心的地位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正太铁路的修建。

五、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特色

1、古城山水格局

从宏观层面看,正定古城的选址处于河朔地区的中心,北依恒山、南临滹水、右抵太行、左接瀛海。清代的《读史方舆纪要》中记录了太行八陉对中原地势的重要作用,而正定处于飞狐口、紫荆关、倒马关和井陉的隘口,加之河朔地区的整体地势高于中原地区,因此正定具有独扼四关,俯瞰中原的地理态势。从中观层面看,正定古城的选址充分体现了古人的山水观。据清光绪元年的《正定县志》记载,“县之来龙发祖恒山,罔峦重叠。自阜平、行唐、灵寿至孔村入境,蜿蜒起伏,南行至曲阳集,发为小鸣泉、大鸣泉;又西南行至雕邱、沙罔复起,绵亘于城北,抱城之西、绕城之东,为城外之外沙,此正脉。其旁脉上接灵寿、白马罔至白店村入境,东南行至邵同村,罔尽而伏,至雕邱复起,与正脉合。”从古城自身的格局看,据光绪年间的《正定县志》记载,“滋河亘其北,滹沱绕其南,柏棠河带其西,旺泉河抱其东。滹沱西南高坡为外岸,廻水堤为内岸,护城河为内堂水,山廻水绕气足神完。”城池自身的建设与周围的水系具有一定的关联,与滹沱河的治水工程也具有相当的联系。

2、城垣形制

正定古城形制的价值在于它规模宏大而又相对完整。现存大部分城墙,四个城门(东门埋于当兵山下),西城门与南城门存有瓮城,护城河虽不能畅流,但河道走向基本保留,东西南北四关作为古城的城关清晰可辨。

3、古城格局

正定古城从宋元时期便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双十字”城市轴线,到清代中期,以“双十字”为核心的城市空间构架基本完善,道路功能与城市主要公共建筑之间的对应关系基本形成。现存的中山路、镇州街和燕赵大街“双十字”是正定历史城区重要的结构特征,对今天的城市建设特征依然具有重要影响:正定古城的公共设施、商业服务设施布局依然在按照“双十字”结构中的中山路和燕赵南大街布局。正定古城内部格局也体现了古人的朴素的城市设计思想:古人对正定的建筑风貌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主要建筑之间存在严格的几何构图关系,整体上有严格的景观构图和巧妙的组织。城墙、城门的选位与走向与城内建筑有着严格的对位关系。

六、历史文化街区

按照《正定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了“隆兴寺历史文化街区”和“开元寺历史文化街区”2个历史文化街区,并于2011年6月13日经省政府核准公布。其中,隆兴寺历史街区保护范围63公顷,文物、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占总面积的72%;开元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9.7公顷,核心区6.0公顷,文物、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占历史街区核心面积的62%。

七、文物古迹遗存

文物遗存主要集中于城内常山路以南3.3平方公里范围内,现存隋、唐以来建筑38处,国保9处、省保5处、县保24处、馆藏文物7672件。隋龙藏寺碑、唐代钟楼、完整的宋代建筑群、始建于唐代的四座古塔以及大量明清历史建筑“九朝不断代”,形成了国内较为罕见的珍贵古建筑群落,被梁思成先生誉为“古建艺术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