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肠韭”味

初次踏上山东青岛的土地,跟随阔别十年的好友,领略了康有为笔下那“青山绿树,碧海蓝天,中国第一”的风光,虽尝遍各种肥美海鲜,但最令我回味的还是好友做的韭黄炒海肠。

青岛是一个让人十分向往的城市,包天笑曾在《到青州府去》中描述青岛:“然而那个地方,冬暖夏凉,气候最佳,虽近北方,是个不冻海岸。”作为东临黄海的城市,青岛不但气候宜人、风光秀丽,而且具有得天独厚的水域优势,特别是近年来海洋生态得到修复,水质不断提升,非常适合海肠的生长繁殖。

海肠学名叫单环刺螠,俗称海肠子、海鸡子、海地瓜,主要分布于俄罗斯、日本、朝鲜和我国海域,我国主产于渤海、黄海等地。与国外地区相比,我国的海肠产量更为丰富,且物美价廉。成年海肠长约200~300毫米,宽约25~27毫米,体形肥大,肉味鲜美,体壁肌富含蛋白质和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具有温补肝肾、壮阳固精的功效,有“裸体海参”的美誉,是一种名贵的海鲜食品。

据说清朝时,曾有烟台福山籍的御厨,将海肠晒干磨成粉末,每次下厨时,只需撒上少许,瞬间便能让菜变得鲜美无比。这位御厨也凭此秘方一举成名。

好友告诉我,当地流行“大风过后必有货”的俗语,于是我们挑了一个大风的日子,去海边捡海货。待到傍晚时分,风浪越来越小,潮水渐渐退去,渔夫们都开着渔船满载而归,和家人一起兴高采烈地分装着各类海鲜。夕阳洒落在金黄的沙滩上,男女老少们争先恐后地涌出来,手中提着各式各样的工具,弯着腰仔细地搜寻着,誓不放过每一粒沙子。跟随热闹的人潮,我们捡拾着扇贝、海螺、螃蟹……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第一次见到了海肠。那是一种长圆筒形的软体动物,浑身无毛刺,浅黄色,看起来就像一根蠕动的香肠。

捡海肠饶有趣味,不禁让人想起当年顾随与冯至两位大师,一起到海中洗澡,在沙滩捡拾蛤蜊、海肠的场景。当文学与大海相遇,每一朵泛起的浪花,都是一行饱满的文字。试想他们相对而坐,桌上摆一碟色泽艳丽的炒海肠,再斟两杯小酒,每一缕香气中,都酝酿着一首鲜美的诗歌,提箸举杯之间,一段佳话“肠酒”流传。

我们固然没有那种闲情雅致,更没有那种性情修为,只在于自娱自乐,一饱口腹之欲。将捡到的海肠拿回好友家,先用清水洗掉外表的泥沙,再倒入清水、盐、醋浸泡。将清洗干净的海肠剪去两头,刮去内脏,切段,放入沸水中汆一下迅速捞出,沥干水分。然后,将韭黄洗净切段,香菜梗、泡椒、姜均切成丝,蒜拍破,蚝油、绍酒、盐、胡椒粉、鸡精、高汤、水淀粉调成味汁。将油锅烧至六成热,放入泡椒丝、姜丝、蒜炒香,放入韭黄微炒数下,再放入海肠和香菜炒匀,加味汁稍微翻炒后盛入盘中。

刚出锅的韭黄炒海肠紫里透红,香气扑鼻。与好友相对而坐,斟两杯小酒,夹一段放入口中,脆爽滑嫩,唇齿留香,再细品一口陈酿,醇香馥郁,味蕾绽放。提箸举杯之间,仿若时空交错,相逢一笑,“肠肠韭酒”。

(原载于《家庭百事通》)

原标题:相逢“肠韭”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