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经》看古代治蝗史

由于历史上蝗灾多发,我国自古便总结出丰富的治蝗经验,如《诗经》中提到了火烧蝗虫;古代也出现了不少治蝗名人,如盛唐名相姚崇等。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古人是如何治蝗的。

\n\n

《诗经》里记载的治蝗方法沿用至今

\n\n

蝗虫与人类的纠缠,可谓由来已久。在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出现了它的身影,并且有了流传后世的治蝗方法——火烧法。

\n\n

在春秋时期的洛阳一带,蝗虫也被称为螽斯。如果它不泛滥成灾,人们倒是对它的繁殖能力十分欣赏。如《诗经·周南·螽斯》就描述了蝗虫成群飞动的样子,并再三咏叹“宜尔子孙”,用它来表达对子孙兴旺的期盼。

\n\n

蝗虫对庄稼的危害,古人认识得很清楚。《诗经·小雅·大田》称要“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如何除掉蝗虫之类的害虫呢?“田祖有神,秉畀炎火”,就是火烧法。

\n\n

这种治蝗方法,后世一直在沿用,并且效果很不错。如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山东、河南、河北等地遭受蝗灾,宰相姚崇提出:“蝗既解飞,夜必赴火。夜中设火,火边掘坑,且焚且瘗,除之可尽。”对付蝗虫用“火攻”,是他从《诗经》里学到的经验。

\n\n

值得一提的是,古人对昆虫的分类不是特别细致,因此今天解读《诗经》,有人认为螽斯是蝗虫,有人则认为是蝈蝈。比如,明清紫禁城中有通往后宫的螽斯门,与百子门相对。有人说,如果螽斯是蝗虫,在这里就太煞风景了,因此它应当是蝈蝈。

\n\n

蝗虫和蝈蝈都是直翅目昆虫,外形相似。不过,从生活习性及繁殖能力来看,《诗经》里寓意子孙兴旺的螽斯,应该说的是蝗虫。

\n\n

唐太宗吃蝗虫与姚崇灭蝗

\n\n

蝗虫虽多,但不一定成灾。古人有“旱极而蝗”“久旱必有蝗”的说法,即蝗灾的发生通常伴随着气候的变化,严重的干旱易引发蝗灾。

\n\n

我国史书对历代蝗灾多有记载,如《后汉书》中称,汉光武帝刘秀在位期间的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春三月,蝗螟大起,被害者九十郡国”,到建武二十八年(公元52年),又“大蝗,被害者八十郡国”。

\n\n

唐代的蝗灾也令人触目惊心,如今民间还流传着唐太宗吃蝗虫的故事。这个故事在《资治通鉴》里也有详细记载。那是公元628年,京师一带闹蝗灾。一天,唐太宗在游园时看到蝗虫,就抓了几只在手里,骂道:“民以谷为命,而汝食之,宁食吾之肺肠。”意思就是,庄稼是老百姓赖以活命的,竟被你们吃了,我宁愿让你们来吃我的五脏六腑。

\n\n

说着,他就要把蝗虫吞下去。左右的人忙劝:“这东西不干净,吃了怕致病。”唐太宗说:“朕为民受灾,何疾之避!”他毫不犹豫地将蝗虫吞了下去,结果“是岁,蝗不为灾”。

\n\n

这次蝗灾的平息,在很大程度上被归结为天意。很多时候,古人面对蝗灾无能为力,就尊蝗虫为“蝗神”,焚香祷告,祈求上天保佑。如《新唐书》里记载,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716年),“蝗大起”,山东、河南、河北等地的百姓“皆焚香礼拜,眼看食苗,手不敢捕”。

\n\n

宰相姚崇急了,请求朝廷下令,发动百姓用扑打、火烧、填埋等方法灭蝗,可是遭到汴州刺史倪若水的反对。

\n\n

据《旧唐书》等记载,倪若水是一名良吏,曾任河南道采访使、监察御史、尚书右丞等,为官清廉,很有名望。他曾劝阻唐玄宗捕捉珍禽,这次反对灭蝗,是他坚信这是天灾,靠人力无济于事,只有靠德政才能救百姓。

\n\n

姚崇与他针锋相对,质问他:“今坐看食苗,忍而不救,因此饥馑,将何自安?”最终,朝廷派出捕蝗使到各地灭蝗,倪若水带领百姓行动起来,“获蝗一十四万(石),投汴渠流下者,不可胜纪”。

\n\n

3年后,59岁的倪若水去世,葬于河南洛阳“北邙山之原”。在他的墓志铭中,还提到了这次灭蝗的事。

\n\n

古往今来,灭蝗方法知多少

\n\n

历史上,由于蝗灾多发,古人总结了不少灭蝗方法,如人工扑打、挖坑掩埋及火烧等。其中,人工扑打的方法比较古老,操作起来也相对简单,就是人们用竹竿撑起白布,将蝗虫驱赶到一处集中扑杀。

\n\n

当然,人工扑打很耗体力,灭蝗效率也低。东汉时,人们开动脑筋,想出了挖坑掩埋的方法。具体来说,就是提前挖许多深约二尺的土坑,再用扑打等方法将蝗虫引入坑内,集中填埋。不过,一旦埋得太浅,蝗虫从坑里钻出来,就会前功尽弃。

\n\n

相比之下,《诗经》里火烧蝗虫的方法更为有效,因为盛唐名相姚崇的“代言”,它的流传范围也更广了。在成书于清代的《捕蝗图册》《治蝗全法》里,就记载了火烧蝗虫的具体方法:天黑时点燃篝火,在蝗虫密集的地方多设灯光,吸引它们前来。被火烧到的蝗虫会失去飞行能力,人们可以趁机将其扑杀并掩埋。

\n\n

宋代农业科技发达,灭蝗方法也有创新。比如,据《宋史》等记载,北宋朝廷曾“诏募民掘蝗种,给菽米”,即鼓励百姓挖出虫卵,将蝗虫斩草除根。

\n\n

这种方法叫“据虫除卵”,一般在冬、春时节进行。人们如何寻找蝗虫的虫卵呢?主要看地上有没有像蜂巢一样密集的小孔。如果有,就立即将其铲除,以绝后患。可是,按繁殖能力来说,蝗虫哪能这么容易就被消灭掉?往往是人们累死累活挖虫卵,过不了多久,蝗虫又卷土重来。无奈,人们找到虫卵多的地方后,就先放火,再垦荒种田。这样一来,蝗虫终于没地方蹦跶了。

\n\n

徐光启是明代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他在《农政全书》中提出,蝗灾“最盛于夏秋之间,与百谷长养成熟之时正相值,故为害最广”,并完整地记录了垦荒灭蝗的方法。

\n\n

如今,东非蝗灾引发关注,有人认为,蝗虫的蛋白质含量较高,煎、炒、烹、炸后都是美味,捉了做成蝗虫宴可好?嗯,在诸多灭蝗方法中,这似乎也可以算一条。

\n\n

(原载于2020年2月25日《洛阳晚报》)

\n\n\n\n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