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谓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1]。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2],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3]?今有璞玉于此[4],虽万镒[5],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
\n\n
注释:
\n\n
[1]工师:管理各种工匠的官员。 [2]此句意为,木匠把木料砍小了。斫(zhuó):砍削。 [3]以上四句意为,人从小学会一种本领,长大了就要运用,大王却说:“姑且丢掉你所学的来听我的。”这样行吗? [4]璞玉:未经雕琢加工过的玉。 [5]镒(yì):古代重量单位,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为一镒。
\n\n
原边注:
\n\n
范祖禹:“古之贤者,常患人君不能行其所学;而世之庸君,亦常患贤者不能从其所好。”(朱熹《集注》引)
\n\n
点评:
\n\n
本章为孟子向齐宣王的进谏之言,强调治国当尊重贤者之言。孟子到齐国后,对宣王循循善诱,不断宣讲“王道”“仁政”,但宣王不仅充耳不闻,不为所动,反而要求孟子放弃主张,听命于自己。故孟子用两个比喻说明:治国与造房、治玉一样,都需要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宣王要求别人听命于自己,正如教导玉匠如何雕琢玉石一样可笑。
\n\n
苏格拉底曾提出,如果我们想使一个人成为鞋匠,就要送他去见鞋匠;要成为医生,就要送他去医生那里,其他行业也是一样。(参见《美诺篇》,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23页)因此在他看来,“如果做鞋或评判鞋的好坏要请教具有专门知识的鞋匠,为什么治理国家和评判政治的好坏却不去请教具有专门政治知识的人,而去请教只具有制鞋、做马具等手艺的人,甚至并无任何专门知识可言的人呢?”苏格拉底与孟子都强调治国需要专业的知识与技能,但具体语境又有所不同。孟子针对的是世袭制下的国君,苏氏针对的则是直接民主制下的大众。
\n\n
\n
作者:梁涛(解读)
\n\n
出处:《孟子》,袁行霈主编“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丛书(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年版)
\n\n
授权方: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n\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