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者[1],万物之始[2],是非之纪也[3]。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4],治纪以知善败之端[5]。故虚静以待令[6],令名自命也[7],令事自定也[8]。虚则知实之情[9],静则知动者正[10]。有言者自为名[11],有事者自为形[12];形名参同[13],君乃无事焉[14],归之其情[15]。故曰:君无见其所欲[16],君见其所欲,臣自将雕琢[17];君无见其意,君见其意,臣将自表异[18]。故曰:去好去恶[19],臣乃见素[20];去旧去智[21],臣乃自备[22]。
\n\n
注释:
\n\n
[1]道:韩非所说的道,有两种含义。此处的“道”是哲学意义上的“道”,指天地万物的普遍法则,也就是整个宇宙发展的客观规律,它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下文四个“道”以及篇名中的“道”,是政治学意义上的“道”,指君主的统治术,即君主控制和使用群臣的策略、手段。如果从政治哲学或形式逻辑的角度来说,其政治学意义上的“道”为种概念,哲学意义上的“道”为属概念,这两个概念具有从属关系,“主道”从属于“道”,所以韩非在此强调指出,“明君”必遵循这个“道”来了解“万物之源”和“善败之端”。 [2]始:开始,本原。道家认为,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 [3]纪:纪纲,法度,准则。 [4]是以:因此。守始以知万物之源:遵循着这个本原来了解万物的由来。守,遵循,遵守。源,根源。 [5]这句是说:研究这个准则来了解善恶成败的起因。治,研究。端,开头。 [6]虚静以待:用虚静的态度来对待(一切事物)。虚,空虚,指心里没有成见。静,安静,指行动不急躁,一切都按法办事。韩非所说的“虚静”,借用了道家“虚静”的说法而注入了新的内容,所以与道家常说的“虚静”含义不同。道家所说的“虚静”,是指空虚寂静,没有形体,没有声音,无思无欲。令:衍文。 [7]这句是说:使名称按照它自己所反映的内容自己来加以命名,指不要人为地去命名。其言外之意是:君主不要说话,让进说的人来说话。令,使。命,取名。 [8]这句是说:使事情按照它自己所具有的性质自己来确定内容,指不要人为地干预事情的自然发展。其言外之意是:君主不要去确定事情该怎么做,而让做事的人自己去确定该怎么做。定,确定。 [9]这句是说:没有成见,就能了解事物的真相。实,事实,指外界客观事物,也兼指人们的内在本质。情,内情,真相。 [10]这句是说:安静不急躁,就能了解行动的常规。动,行动。正,准则,规律。 [11]这句是说:让进说的人自己来发表意见。言外之意是:君主不要事先说话而规定言路。有言者,发表言论的人。名,名称,这里指发表的言论。 [12]这句是说:让办事的人自己来做事。言外之意是:君主不要事先规定他该怎么做。有事者,做事的人。形,形状,情形,此指事情。 [13]这句是说:君主只要拿臣下做的事和他发表的言论互相对比验证,看是否互相契合。参,检验,验证。同,会合,指把它们放在一起加以对比,看是否相同。形名参同,即所谓的“形名术”,可参见本书“导读”第五节第(三)小节及《二柄》注。 [14]焉:于之,即在这里,在具体的说话和做事方面。 [15]这句是说:(臣下)使言行归向真实。归,回归,这里是使动用法,使……回归。之,它们,指臣下发表的意见与所做的事情。情,真实。 [16]无:通“毋”,不要。见(xiàn):同“现”,表现。 [17]这句是说:臣下将修饰自己的言行(来迎合君主的欲望)。雕琢,雕刻加工,引申为言语行为上的修饰。 [18]表:表现。异:指异常的才能。 [19]好(hào):喜爱。恶(wù):憎恶。 [20]见(xiàn):同“现”,表现,露出。素:通“愫”,真情。君主不露爱憎,臣下就不能投其所好,只能老老实实地说真话、办实事,所以说“去好去恶,臣乃见素”。 [21]去旧去智:去掉智巧。这是为了保证法治的客观性和稳定性,使法的实施不因为君主的随心所欲而受到干扰。旧,故,“故”在古代有巧的意思,指技巧、伪诈,与“智”意义相近。智,智慧。 [22]臣乃自备:臣下就自己防范自己。君主不用智巧,一切都按法办事,那么臣下也就用不着再去防范君主,去窥测君主的意向,而只要依据法的规定自己防范自己就行了,所以说“去旧去智,臣乃自备”。备,防备,慎重对待。
\n\n
原边注:
\n\n
古代臣子的命运往往操纵在君主手中,所以他们会察言观色,力求迎合君主的意图,以便获得君主的好感而谋得私利。君主不露爱憎,臣子就摸不透其心思,就无法弄虚作假。这是有权者防止被“马屁精”欺骗迷惑的好办法。
\n\n
故有智而不以虑[1],使万物知其处[2];有行而不以贤[3],观臣下之所因[4];有勇而不以怒[5],使群臣尽其武[6]。是故去智而有明[7],去贤而有功[8],去勇而有强[9]。群臣守职,百官有常[10];因能而使之[11],是谓习常[12]。故曰:寂乎其无位而处[13],漻乎莫得其所[14]。明君无为于上[15],群臣竦惧乎下[16]。
\n\n
注释:
\n\n
[1]这句是说:所以君主有了智慧也不用它来谋划事情,(一切依法办事)。 [2]这句是说:使众人都了解到他们各自的处所。这是指让群臣各处本分,这样,整个社会就秩序井然、有条不紊了。万物,众人,各类人等,这里指群臣。 [3]这句应该理解为“有贤而不以行”。意思是:君主有了德才也不用它来做事。君主这样做,是为了使臣下无法凭借君主的贤能来骗欺君主。贤,贤能,有道德有才能。 [4]这句是说:用它来观察臣下立身行事的依据。因,依照,根据。 [5]这句是说:君主有了勇力也不用来逞强。怒,通“努”,尽力,奋发。 [6]尽:全部用出。武:勇力。 [7]是故:所以。去智而有明:君主不用自己的智慧,(一切依法办事),就有了明智。 [8]这句是说:不用自己的德才,(而使臣下各尽其能),就有了功业。 [9]这句是说:不用自己的勇力,(而用天下人的勇力),就有了国家的强盛。 [10]常:常规,经久性的规范。 [11]因:根据。能:能力,才能。使:使用。 [12]习常:遵循永恒的规范。习,通“袭”,沿袭,因循。 [13]这句是说:是多么寂静啊,君主没有把自己放在尊贵的君位上。乎,语气词。 [14]这句是说:是多么寥廓啊,臣下没有哪一个能知道君主的处所。漻,通“寥”,空廓,空虚,没有形体。 [15]明:圣明,英明,明智。无为:无所作为。韩非所说的“无为”,继承了老子的无为思想,又有所发展。老子所谓的“无为”,指不做故意的人为努力,不强行干预,即排除故意的人为因素而一切因顺自然。韩非继承了这一基本思想,又注入了自己的法术思想。韩非所谓的“无为”是一种治理臣民的方法,其含义是排除故意的人为因素(如个人的智巧和主观成见等),不作强行的人为努力。具体而言,其哲学上的含义,是指一切行动顺应自然,不主观地去做违反客观规律的事;其政治学上的含义,是指君臣一切依法办事,不用智慧去干扰法治,君主不暴露自己的才能、好恶,以免让臣下有所凭借而影响了正常的统治。 [16]竦(sǒng):通“悚”,恐惧。乎:于,在。君主无为,既不用智虑,又不表示好恶,臣下捉摸不透君主的心意,所以都诚惶诚恐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而不敢为非作歹,这就是韩非所说的无为而治。
\n\n
原边注:
\n\n
韩非的无为思想虽然源于老子,却又不同于老子。他的无为,并不是放任臣民去“自化”“自正”,而是法制控制中的无为,即君主在臣民依法办事的情况下不再去干涉他们。这样,臣民在遵纪守法的情况下获得了高度的自由。但如果触犯了法令,则君主并非无为,而必将进行重罚。因此,群臣会“竦惧乎下”。
\n\n
明君之道[1]: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2],故君不穷于智[3];贤者敕其材[4],君因而任之[5],故君不穷于能;有功则君有其贤,有过则臣任其罪[6],故君不穷于名[7]。是故不贤而为贤者师[8],不智而为智者正[9]。臣有其劳,君有其成功[10],此之谓贤主之经也[11]。
\n\n
注释:
\n\n
[1]道:统治术,统治臣民的方法。 [2]因:依靠,根据。断:判断,决断,裁决。 [3]穷:穷尽。君主依靠臣下的智慧来决断事情,所以他在智慧方面不会穷尽。 [4]“贤者”承上省去了“使”字。敕(chì):通“饬”,整顿,整治。材:通“才”,才干。君主使贤能的人锻炼才干,是为了使他们为自己效劳。 [5]任:任用。 [6]任:承担,担负。 [7]这句是说:所以君主在名誉方面也不会不如意。穷,不得志。名,名誉,声誉。 [8]这句是说:所以不贤的君主可以做贤人的老师。 [9]这句是说:不聪明的君主可以做聪明人的君长。正,君长。 [10]成:成功。功:和上下文不押韵,是衍文。 [11]经:常规,永恒的法规,常用的原则。
\n\n
原边注:
\n\n
韩非提倡“无为”,并不是真要君主什么都不做,而是要君主只治人,不治事,充分利用他人的聪明才智去建立功业。这其实也是所有政治家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如果不能利用别人的力量而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那绝不是什么政治家,而只是孤家寡人而已。
\n\n
道在不可见[1],用在不可知[2]。虚静无事,以暗见疵[3];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4]。知其言以往[5],勿变勿更[6],以参合阅焉[7]。官有一人[8],勿令通言[9],则万物皆尽[10]。
\n\n
注释:
\n\n
[1]这句是说:君主的统治术在于隐蔽,使臣下无法测度。道,统治术,君主的统治方法。不可见,不可能被(臣下)看见。 [2]这句是说:术的运用在于变幻莫测,使臣下不能了解。用,指术的使用。不可知,不可能被(臣下)知道。 [3]这句是说:从暗地里来观察臣下的过错。疵,小毛病。 [4]“见而不见”三句是说:看见了好像没看见,听见了好像没听见,知道了好像不知道。这就是上面所说的“虚静无事”。而,如,好像。 [5]其言:指臣下的意见。以往:以后。 [6]这句是说:别去变更(臣下的主张)。 [7]参合:即上文的“参同”,是把言与行放在一起对比验证的一种考察方法。阅:检阅,考察。 [8]这句是说:每个官职只配置一个人。官,官职,官位。 [9]令:使,让。 [10]“勿令通言”二句是说:不要让他们互相通气,否则一切事情都会暴露无遗。尽,穷尽,指完全暴露出来。
\n\n
原边注:
\n\n
秘密性是韩非术治学说的重要特征之一,韩非因此而为人诟病。诚然,在政治斗争中少不了深藏不露、不动声色的谋划。明争与暗斗,应是政治斗争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如果不懂得这个道理,就会在政治斗争中处于劣势甚至丧失政权。
\n\n
函其迹[1],匿其端[2],下不能原[3];去其智,绝其能[4],下不能意[5]。保吾所以往而稽同之[6],谨执其柄而固握之[7]。绝其能望[8],破其意[9],毋使人欲之[10]。不谨其闭[11],不固其门,虎乃将存[12]。不慎其事,不掩其情,贼乃将生。弑其主[13],代其所[14],人莫不与[15],故谓之虎。处其主之侧,为奸臣,闻其主之忒[16],故谓之贼。散其党,收其余[17],闭其门,夺其辅[18],国乃无虎。大不可量,深不可测[19],同合刑名[20],审验法式[21],擅为者诛[22],国乃无贼。
\n\n
注释:
\n\n
[1]这句是说:君主掩盖自己的行迹。函,包容,包含。此处指掩盖,覆盖。其,指君主的。下面五个“其”同此。 [2]匿:隐藏。端:开头,头绪。此处指念头。 [3]下:指臣下。原:推原,推测。 [4]绝:断绝,抛弃。能:才能。 [5]意:意料,测度。 [6]这句是说:君主要记住以往听到的臣子言论去考核检验他们。保,守住,与上文之“勿变勿更”相应。所以往,与上文之“知其言以往”相应,指以往所知之言。稽同,即上文的“参合”。稽,考核,验证。 [7]谨:谨慎。柄:权柄。固:牢固。 [8]绝其能:指君主抛弃自己的才能。其,参见注[1]、[4]。望:衍文。 [9]破其意:破除臣下对君主的测度。 [10]毋:不要。欲:贪求。之:指君主的权柄。 [11]谨:严,严格。闭:关,防守。 [12]虎:比喻杀害君主、篡夺政权的奸臣。 [13]弑(shì):古代把臣杀君、子杀父叫做“弑”。 [14]代其所:取代君主的地位。所,处所,指君位。 [15]与:结交,亲附。 [16]闻:是“间(jiàn)”的误字。间,窥伺,侦察。忒(tè):差错,过失。 [17]收:收拾。其余:奸臣的余党。余,残渣余孽。 [18]其辅:奸臣的帮凶。辅,辅助,辅佐。 [19]“大不可量”二句指君主的统治术大到不可以度量,深得不可以探测。 [20]同合刑名:即前文的“形名参同”。同合,会同,审核,指把形名放在一起比较考察,看是否相合。刑,通“形”。 [21]这句是说:审查和检验法规的实施情况。法式,法规。 [22]擅:擅自,自作主张。为:做,指胡作非为。诛:惩罚。
\n\n
原边注:
\n\n
奸臣或罪犯的产生,既取决于其内因,但防范的疏漏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n\n
是故人主有五壅[1]:臣闭其主曰壅[2],臣制财利曰壅[3],臣擅行令曰壅,臣得行义曰壅[4],臣得树人曰壅[5]。臣闭其主,则主失位[6];臣制财利,则主失德[7];臣擅行令,则主失制[8];臣得行义,则主失明[9];臣得树人,则主失党。此人主之所以独擅也[10],非人臣之所以得操也[11]。
\n\n
注释:
\n\n
[1]壅:堵塞,隔绝,蒙蔽。 [2]闭:封闭。 [3]制:控制。财:财物。利:利益。 [4]行义:施行仁义,指擅自给人好处,如施舍财物、赦免罪犯等。 [5]树人:指扶植私人党羽。树,扶持,培养。 [6]臣下把君主封闭在外而不让君主处理政事,君主的地位就如同虚设,所以说“主失位”。 [7]德:奖赏的大权。参见《二柄》。臣下控制了奖赏用的财物,所以说“主失德”。 [8]制:诏,君主的命令。 [9]明:通“萌”“氓”,老百姓,民众。 [10]擅:拥有,据有。 [11]操:把持,掌握。
\n\n
原边注:
\n\n
一言以蔽之,行政权、财政权、制令权、福利权、用人权,都是至关重要的权力,当权者必须牢牢掌握在手中。当权者“失位”就成了平民,“失德”就没了资本,“失制”就不能指使人,“失明”“失党”就成了孤家寡人。所以,当权者一定要掌握这些大权。
\n\n
人主之道,静退以为宝[1]。不自操事而知拙与巧[2],不自计虑而知福与咎[3]。是以不言而善应[4],不约而善增[5]。言已应,则执其契[6];事已增,则操其符[7]。符契之所合,赏罚之所生也[8]。故群臣陈其言[9],君以其言授其事,事以责其功[10]。功当其事[11],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诛。明君之道,臣不得陈言而不当。
\n\n
注释:
\n\n
[1]静退以为宝:即“以静退为宝”,把安静退让作为宝贵的方法。退,退让,指不为人先、不抛头露面。 [2]“不自操事”句是说:不亲自操劳事务,并不是不管事,而是静退在后,让臣下去操劳,君主自己只是用形名参同的方法加以检验,由此君主就能知道臣下办事是笨拙还是灵巧了。 [3]不自计虑而知福与咎:君主不亲自谋划,而让臣下去考虑,自己只用形名参同的方法去考察,所以能知道臣下的计谋会得福,还是会得祸。咎,失误,祸患。 [4]不言而善应:指君主不说话,但臣下却能用很好的意见来报答君主的不说话。 [5]不约而善增:指君主对臣下的事情虽然不作硬性规定,但臣下却能用很好的技能来增加做事的功效。约,约束。增,增益,增加。 [6]“言已应”二句是说:臣下的言论已经汇报上来,君主就把它当作契握在手中(准备以后验证时使用)。契,券,是古代的一种凭证。古人在竹简或木简上刻字,刻好后剖为两半,双方各留一半,验证时将两半相合,看是否契合。 [7]“事已增”二句是说:臣下做的事已经增加了功效,君主就把它当作符拿在手里(准备以后验证时使用)。符,信符,古代国君命官封爵或调兵遣将时用的凭证,用竹、木、铜、玉等材料制成,上面刻有文字,刻好后剖成两半,君臣双方各执一半,验证时将两半相合,看是否符合,以辨真假。 [8]“符契之所合”二句是说:符契相合的地方,就是赏罚产生的地方。也就是说,符契是否相互吻合,是赏罚的依据。 [9]陈:陈述,说出。 [10]“君以其言授其事”二句是说:君主根据他们的意见分别给他们职事,然后根据他们的职事来责求他们的成绩。“事以责其功”即“以事责其功”,“事”是“以”的前置宾语。责,责求,要求。功,成绩,功效。 [11]当(dànɡ):符合,相当。
\n\n
原边注:
\n\n
根据实绩与言论是否相合来进行赏罚,臣下就会讲真话,办实事,忠于职守,而不会弄虚作假了。
\n\n
是故明君之行赏也,暧乎如时雨[1],百姓利其泽[2];其行罚也,畏乎如雷霆[3],神圣不能解也[4]。故明君无偷赏[5],无赦罚[6]。赏偷,则功臣墯其业[7];赦罚,则奸臣易为非。是故诚有功[8],则虽疏贱必赏[9];诚有过,则虽近爱必诛[10]。疏贱必赏,近爱必诛,则疏贱者不怠,而近爱者不骄也[11]。
\n\n
注释:
\n\n
[1]暧(ài)乎如时雨:形容君主施行奖赏,充沛得就像及时雨。暧,浓云遮盖的样子,形容雨水充沛,比喻奖赏优厚。时雨,及时的雨。 [2]利:贪图。泽:恩泽,恩惠。 [3]畏乎如雷霆:威严啊,像雷霆一样。畏,通“威”,威严。 [4]神圣:神明。解:免除。神圣不能解,即下文的“明君……无赦罚”。 [5]偷赏:胡乱地赏赐,指不合法的赏赐。偷,苟且,随便。 [6]赦:赦免。 [7]墯:通“惰”,懈怠。业:事业。随便施行赏赐,可使人不劳而获,人们也就不会再努力去建功立业了。 [8]诚:确实,的确。 [9]疏:疏远,不亲近。贱:卑贱,指地位低。 [10]近:亲近。爱:宠爱。 [11]骄:骄横,放纵。
\n\n
原边注:
\n\n
赏罚时一律以功过为依据,而不因亲疏贵贱来区别对待的做法,反映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它对于打破贵族特权具有重要意义。惟其如此,才能使所有人都追求立功而不敢犯罪。
\n\n
点评:
\n\n
本文论述君主的道术,所以题为“主道”。它主要论述了君主统治臣民的基本原则。
\n\n
韩非认为,君主应该掌握反映社会规律的“道”,利用“道”来“知万物之源”,“知善败之端”。这种具有哲学意味的论述所包含的政治含义是:君主掌握了这种统治之“道”,就能“不自操事而知拙与巧,不自计虑而知福与咎”,就可以使“群臣守职,百官有常”,各尽其能。
\n\n
文章较为详细地论述了这种治臣之“道”的主要内容——虚静无为。韩非认为,君主应该“有智而不以虑”“有行而不以贤”“有勇而不以怒”,应该一切依靠臣子,即用智者之虑来断事,用贤者之材来办事,用勇者之力来致强。这样,“有功则君有其贤,有过则臣任其罪”,是“臣有其劳,君有其成功”。由此可见,韩非的无为思想首先是一种君主充分利用臣子的政治原则。此外,他的无为思想还包含着一个重要内容,即君主不暴露自己的欲望和见解,“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这样,臣下就无法算计君主。这显然是一种驾驭臣下的权术,是对道家神秘莫测的道术思想的一种发挥和利用。
\n\n
其次,韩非认为君主应该对臣下进行严格的考核,实行严格的赏罚。韩非宣扬虚静无为,并不是要君主什么事都不做,而只是要君主“虚静以待”,使“有言者自为名,有事者自为形”,然后“君以其言授其事,事以责其功”,这就是所谓的“刑名术”,是韩非极力提倡的一种考核方法。韩非认为,通过这样的考核,臣子的功过就明确了,赏罚也就容易进行了,即“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诛。”在这里,韩非特别强调了严格的赏罚制度,他要求君主“无偷赏,无赦罚”“诚有功,则虽疏贱必赏;诚有过,则虽近爱必诛”。只有这样,才能使“疏贱者不怠,而近爱者不骄”。这种严格执法的思想无疑是可贵的。
\n\n
此外,韩非还强调了君主专制的重要性。他认为,君主应该牢牢掌握各种大权,不能让臣下“闭其主”“制财利”“擅行令”“行义”“树人”。否则,君主就危险了。
\n\n
由此可见,本文不但充分体现了韩非的术治思想,还涉及到其法治思想与势治思想。更为重要的是,韩非在文章中还突出地阐明了君主统治术的理论来源和哲学基础。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扬弃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把老子哲学思想中最为核心的“道”“虚静”等改造成了法家的政治思想原则。老子所说的道,是一种先于天地而存在的假想实体,它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韩非从这一点加以引发,认为道既然产生万物,那么道也就是判定万物是非的准则,这一准则在政治生活中的反映,就是顺自然之道而立的反映社会现实要求的常规法纪。韩非主张法治,其哲学基础就在于此。老子宣扬道,是主张一切听凭自然,让社会自然地发展,反对人们对社会的强行干涉,所以宣扬虚静无为的处世哲学。韩非则把道家放任而无法度的虚静无为,发挥成为一切以法度为准则而不去扰乱法治的统治手段。
\n\n
总之,此文较为全面地体现了韩非的政治思想与哲学思想,是一篇短小精悍的代表作。
\n\n
\n
作者:张觉(解读)
\n\n
出处:《韩非子》,袁行霈主编“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丛书(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8年版)
\n\n
授权方: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n\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