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通警方破获新型网络罪案:“变脸”软件骗过人脸识别 上万个微信账号“复活”

张嘴、眨眼、摇头……打开摄像头对准脸部,通过软件就能模拟出丰富表情。这类使用人像识别的“变脸”APP因较强的娱乐性走红网络,但软件存在安全隐患,容易被犯罪分子利用。

10月13日,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期间,江苏南通警方通报,在“净网2021”专项行动中,江苏省南通市公安局网安支队会同江苏省如皋市公安局网安大队,成功破获一起新型网络犯罪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5名,斩断一条为电信网络诈骗、网络赌博等犯罪团伙重启被限制登录微信账号的黑色产业链。

离奇

涉嫌诈骗的微信账号批量“复活”

2021年2月,南通市公安局网安支队在侦办多起案件时发现了一个“离奇”现象——一些境外诈骗分子使用的微信账号在已被限制登录的情况,竟成功“复活”并被重新使用。

根据微信注册流程,每个手机号只能对应注册一个微信号。当涉及金钱往来等敏感信息时,都要通过重重检验,动态人脸识别是其中安全系数最高的一环。诈骗分子是如何实现将这些账号批量重启的?

“这些微信账号都是用他人的个人信息注册,重启必须要通过动态人脸识别核验。”南通市公安局网安支队三大队大队长许平楠说,被限制登录的账号注册者分散在全国各地,且大多都是偏远地区,要想将他们集中起来操作的可能性极小。而重启账号所需流程都是在网络上完成,有没有可能是有人从中找到了漏洞并加以利用,从而滋生出专门的“地下市场”?

2月26日,南通市公安局网安支队会同如皋市公安局成立专案组,抽调精干警力全力开展侦查。

“秘诀”

“变脸”软件能让照片张开嘴

经过研判,李某旗等5名犯罪嫌疑人很快进入警方视线,由此牵出一个从查询、出售居民身份证信息到制作“三色”人脸动态短视频,为电信网络诈骗、网络赌博等犯罪团伙重启被限制登录微信账号的黑色产业链。

李某旗等人分布在安徽、浙江等多个省市,平时都是在线上交流。2月28日,专案组在安徽安庆、池州、滁州,浙江温州、舟山等地同步开展收网行动,5名犯罪嫌疑人全部落网,现场查获30余部作案用手机、电脑6台,并在电脑中发现大量公民个人信息。

“他们都是自学的网络技术。”具体负责侦办此案的如皋市公安局网安大队副大队长王强伟说,李某旗是最早开始接触这一“行当”,其余4人几乎都“师从”李某旗。

经查,李某旗今年28岁,安徽滁州人,常在南通生活。虽然学历不高,但对网络技术很感兴趣,并结识了很多拥有共同爱好的网友。一次偶然的机会,李某旗发现有人讨论如何重启微信账号,他觉得这是“生财之道”,决定“拜师学艺”。

“其实重启一个账号并不复杂,最大的难点在于微信的人脸识别环节。”据李某旗交代,当时,为了确保执行操作的是注册该账号的本人,在发起解除限制登录申请时,需要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张嘴的动作。但看似无法绕过的“防火墙”,只要利用“变脸”软件模拟真人动作,再依靠某款特定手机即可轻松完成,整个过程只需几秒钟。

所谓“变脸”软件,是如今火爆的短视频市场催生的“周边”产物,甚至一些短视频平台就内嵌这项功能。用户只要上传人像照片,就能直接由静态转变为动态视频,不同类型的夸张表情都能实现,张张嘴更是不在话下。

而另一个关键点,是某款智能手机的安全漏洞。李某旗称,这款智能手机经过“刷机”获取root权限(即手机系统的最高权限),利用一款视频切换软件,当申请解除限制登录流程进入到要求动态人脸识别时,软件就会读取相册中保存的最后一个视频。只要视频中人像的清晰度达到要求,系统就会判定这项行为是真人操作,从而顺利完成这项验证。

调查

为违法犯罪分子批量重启账号

掌握这项技术后,李某旗就开始在网上招揽客户,并将技术传授给韦某某等4人。就这样,他们5人组团做起了重启微信账号的“生意”,每重启一个账号,收取100元至200元不等的费用。

南通警方查明,截至案发,李某旗等人共重启了上万个被限制登录的微信账号,非法获利上百万元。如此庞大的账号数量,显然背后有着专门提供账号及公民个人信息者。这些“复活”的账号,最后又流向了哪里?

据李某旗供述,他在网上发布“接单”广告后,很快就遇到了“金主”——电信网络诈骗、网络赌博、网络淫秽色情等犯罪分子。他们手上掌握了大量微信账号,很多曾用于实施电信网络诈骗或散布赌博、色情网站等非法广告,被限制登录。

“重启的目的就是让这些账号二次发挥作用。”南通市公安局网安支队支队长张建说,帮助犯罪团伙重启微信账号是一种新型网络黑灰产业,涉及上游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和下游网络诈骗、网络赌博等多个环节,并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黑色产业链。本案中,李某旗等人为100多个犯罪团伙解除微信账号的限制,社会危害性极大,同时也增加了公安机关打防网络犯罪的难度。

目前,李某旗等5名犯罪嫌疑人因涉嫌诈骗罪、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被警方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仍在进一步办理中。(现代快报记者严君臣 通讯员周海祥 苏锦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