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饺子夏至面”。目前正是山东老家收割麦子的时节,很快又能吃上新鲜的麦仁饭了。忙完农活回家一般就比较晚了,既能快速出锅,又能解除乏累的美食,当属卤面。回家用井水给煮熟的面条以洗礼,过一遍水是温面,过两遍水就是凉面了。卤子也比较简单,很快就能吃上,例如茄子鸡蛋卤、豆角鸡蛋卤、西红柿鸡蛋卤、丝瓜鸡蛋卤等,当季蔬菜就凉面,再吃根葱,很是惬意。最简单的卤子则是把蒜捣碎,浇上麻汁,一口下肚,面的凉爽往全身散发,蒜的通透直达头顶,很快就能驱散劳累。
布拉子(很多地方叫“蒸菜”)也是农忙时节的热门小吃。把洗干净的地瓜叶、豆角、菠菜、槐花、芹菜叶等撒上面粉,放在笼屉上蒸就好了。布拉子可以直接吃,也可以蘸点蒜汁等蘸料。
以前下地干活的时候,很多人还会带着煎饼和咸菜。煎饼在山东比较普遍,也分很多流派,包括脆的酥煎饼、软的面煎饼、有馅的菜煎饼等。清代蒲松龄在《煎饼赋》中写道:“圆如望月,大如铜钲,薄似剡溪之纸,色似黄鹤之翎,此煎饼之定制也。”这跟今天摊煎饼的方法是一样的。煎饼卷大葱是山东饮食的杰出代表,我老家出产的章丘大葱更是驰名中外。能与煎饼卷大葱较量的或许就是鸡蛋蒜了。鸡蛋蒜做法简单,把煮熟的鸡蛋和蒜瓣一块放在石臼里捣成蒜和鸡蛋泥就好了。第一次吃鸡蛋蒜的人身心可能会遭遇重创,之后则会对这种吃法心向往之。
清代西周生写的长篇小说《醒世姻缘传》的故事背景就在章丘。在第二十九回写道,五月初五,天气炎热,真君来到明水吃的斋饭就是四碟小菜:一碗炒豆腐,一碗黄瓜调面筋,一碗熟白菜,一碗拌黄瓜,一碟薄饼,小米绿豆水饭,一双箸。如今看来这几样菜确实养生。在第三十七回提到的凉粉、烧饼更是让我心有戚戚焉。从明水到济南后,“狄周看得程乐宇说到凉粉、烧饼的跟前,有个啯啯的咽唾沫之情,遂问那主人家借了一个盒子、一个《赤壁赋》大磁碗,自己跑到江家池上下了两碗凉粉,拾了十个烧饼,悄悄的(地)端到下处,定了四碟小菜,与程乐宇做了晌饭”。后来又“在学道前五荤铺内拾的烧饼,大米水饭,粉皮合菜,黄瓜调面筋,吃得响饱”。如今,这些小吃只能在书里看看了。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装凉粉的“《赤壁赋》大磁碗”成为判定《醒世姻缘传》的写作年代,进而判断西周生是何许人也的重要依据。
如今很多传承千百年的小吃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淄博的周村烧饼据说源于汉代,绵延至今,还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咸甜两种口味,都很酥脆。当然,生活中的小吃远远不止这些种类,名单绵延不绝,如同乡愁。比如,光是鸡的做法就有德州扒鸡、沂蒙炒鸡、枣庄辣子鸡、济宁南瓜鸡等;胶东的鲅鱼饺子让人印象深刻,鲅鱼刺少,去刺后配上五花肉、韭菜,美味就成了;济宁的夹饼荤素搭配,口味独特;跟临沂糁汤相比,单县羊汤名气更大一些,不膻不腻的口味让各地的人们得以抚慰思乡之情、离别之苦;还有甏肉干饭,济南的甜沫、油旋等。
小吃的地域性体现在读音上,有些读音字典上是查不到的,例如临沂的糁(sa,二声)。有民间故事说乾隆喝过之后问:“这是啥(糁)?”于是有了“糁”的名字,其实糁的历史比这早多了。糁就是肉汤,用羊肉、鸡肉、牛肉熬煮都可。早餐盛碗糁,再配上油条或者油饼,又是元气满满的一天。这种适合冬天喝的美味,在盛夏也无法把食客劝退,这就是小吃的魅力吧。
原标题:小吃故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