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士禄:我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荣获中国工程届最高奖

彭士禄院士是我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第一个核动力装置的主要设计者,也是第一座核电站的主要技术负责人。彭院士多年以来不负使命,不计较个人得失,放弃私利,默默无闻奋战在核工业第一线,为我国核动力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光华工程科技奖颁奖辞

2020年11月8日,第十三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在京揭晓。核动力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士禄获光华工程科技成就奖。

光华工程科技奖是中国工程院主管的工程科技类奖项,用以表彰在工程科学技术及工程管理领域作出重要贡献、取得杰出成就的华人工程科技专家。自1996年设立以来,彭士禄是继朱光亚、钱正英、徐匡迪、钟南山、潘家铮、师昌绪、张光斗等院士之后,第八位获得此项殊荣的科学家。

他是彭湃的后人,在苦难中长大

彭士禄一直认为,对党的回报就是做好工作,对百姓的回报就是关心工人和下属,从不忘本。

他的人生观与童年经历不无关联。彭士禄的父亲是我国农民运动先驱彭湃,在他还不到五岁时,母亲和父亲相继牺牲,自己也被国民党反动派列为被追捕的对象。

童年时期,他几经入狱和逃难,数次在生死边缘徘徊。在艰苦的环境下,彭士禄能够活下来皆因受到贫苦老百姓的掩护和照顾。在他被祖母周凤找到,并在党组织的帮助下营救出来之前,他曾辗转于多户百姓家,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保护着彭士禄。

因此,彭士禄在日后铭记感恩和回报。他在当时的河北炼焦厂工作之余帮助老百姓的厂子制造硫酸,千里迢迢去看望生病的工人。他的书房里并没有放置彰显其成就的奖状,却摆放了他离开广东大亚湾核电站时工人送给他的垦荒牛雕塑,这是彭士禄的宝贝,也是他一生的荣耀。

彭士禄说:“几十位‘母亲’给我的爱,激发了我热爱百姓的本能。父母亲把家产无私分给了农民,还给了我要为人民、为祖国奉献一切的热血。延安圣地培育了我自力更生、艰苦拼搏、直率坦诚的品格。总之,我虽姓‘彭’,但心中永远姓‘百家姓’。”

靠“自教自学”研发核潜艇

1951年,彭士禄公费到当时的苏联学习,他和同批留苏的学生都非常能吃苦,从没在凌晨以前休息,最后彭士禄以总评优秀的成绩毕业。

1956年,正当他准备回国,时任国防部副部长的陈赓大将访苏,他召集彭士禄这一批即将毕业的留学生到驻苏使馆参加座谈。座谈会上,陈赓传达了周恩来的期望,让一批中国留学生改行学原子能和核动力专业。

陈赓问刚毕业的彭士禄:“愿意改行吗?”

彭士禄毫不迟疑地回答:“当然愿意,只要祖国需要!”

就这样,他继续留在莫斯科动力学院进修原子能动力专业。

当时,面对一些国家的核威胁,毛主席发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做出来”的号召。

然而,当时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想要造核潜艇,简直比登天还难。缺乏图纸资料,无权威专家,包括彭士禄在内的所有人,谁都没见过真正的核潜艇到底长什么样。

即便如此,1962年2月,彭士禄还是勇担重任,开始主持潜艇核动力装置的论证和主要设备的前期开发。当时中国在核潜艇的建造方面所掌握的知识近乎为零,研究核潜艇全靠“自教自学”。

彭士禄回忆,当时的科研条件十分艰苦,整个研究室里的大多数人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而且学的不是核专业。于是他和几位留苏的同事担任老师,开设了反应堆等五门专业课。“办公室没有电脑,仅有一台手摇计算机,大家就拉计算尺、打算盘,实验需要的所有数据都是用这些工具没日没夜地算出来的。”

那个年代,物资供应匮乏,生活极其艰苦。大家常常靠吃窝窝头搞科研,有时候连窝窝头都吃不上,只有野菜和白菜根。

一切从零开始,学习起来谈何容易?彭士禄深知仅凭一腔热血是不够的,需要把自己同别人已有的经验和技能进行转化,同时吸收新的知识。

针对全室大多数人只会俄语不会英语,而外文资料又大多为英文的状况,彭士禄组织大家学习英语。大家从5点多钟起床就开始背英语单词,甚至上厕所时也都在学英语。两年后,全室基本上掌握了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并且摸清了国外核电站、核动力装置的基本情况。

凭借一股子犟劲攻克核动力装置

为了让全室人员尽快都姓“核”,彭士禄等留苏归来的科研人员在反应堆研究室内开始系统地讲授反应堆物理、反应堆热工水力、反应堆控制、核动力装置等课程。

通过边学习边实践,同志们很快便掌握了核动力装置的基本原理及各系统、各专业间的内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这些门外汉迅速地站到了核动力科学研究的前沿。

1970年7月,反应堆开始缓缓提升功率。每提高一档功率,出现的险情也越多。问题不断增加,反对继续提升功率的意见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彭士禄力排众议,继续提升功率。

1970年8月30日,他决定实现主机“满功率”。彭士禄的“大胆”,并非有勇无谋,牢牢掌握实验数据,是他大胆决策的科学依据。

有人问他:“在核动力研制过程中,那么多次拍板,有没有拍错的时候?”彭士禄毫不掩饰地说:“有啊,怎么可能没有。错了,我就改过来,再继续前进。”

彭士禄常戏称自己有“三个夫人”:第一夫人是核动力,第二夫人是烟酒茶,第三夫人才是妻子马淑英,可见他对核动力事业的热爱和痴迷。

他曾在自述中写道:“也许因为我是属‘牛’的吧,非常敬仰‘孺子牛’的犟劲精神,不做则已,一做到底。活着能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为祖国的富强而献身,足矣;群体团结,是合力,至关重要,最怕‘窝里斗’,分力抵消,越使劲越糟糕,最后变成负力,悲矣!尽自己的力气去做正功,没有白活。”

彭士禄一直患有胃病,胃疼了20多年,但仍只顾着工作。一次,他在葫芦岛参加核潜艇的后续研究,谁知在现场调试的紧要关头,他胃疼得厉害,额头上渗出豆大的汗珠,汗水很快湿透了全身。他被抬到工地医务所时,医生诊断为急性胃穿孔,若不及时处理就有生命危险。

领导和同志们焦急万分,立即与北京联系,北京闻讯后,由海军首长派专机将当时的海军总院外科骆主任和麻醉师送到工地。

手术立即在工地现场进行,彭士禄的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手术中,医生还发现他的胃上还有一个已经穿孔并且自行愈合的疤痕。

医生说:“彭士禄的忍耐力太强了!”可彭士禄还是那句老话:“不怕死,就死不了!”

坚毅的性格锤炼了彭士禄的忍耐力,也铸造了其钢铁般的生命。手术后第三天,驻地海城发生强烈地震,他被同志们用担架抬出来,并送回了北京,而仅仅在海军医院住院一个月,他就又开始了超负荷的工作。

中国核电从秦山核电站起步

早在20世纪70年代,彭士禄和团队从零起步克服了人才、技术、设备全面匮乏的难题,完成秦山核电站的设计。

一座核电站由大小几十万个设备部件构成,质量不允许有丝毫差错,十几年里,国内几十家单位开展科研试验,为首座核电站奠定基础。1982年底,中央正式批准秦山核电厂上马。1985年3月20日,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座3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正式开建。

1986年,彭士禄在担任核电秦山二期联营公司董事长期间,提出“以我为主,中外合作”,及自主设计、建造2台6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机组的方案。他亲自计算主参数、进度、投资估算等,提出了同等因子概念与汇率风险的关系,为二期工程提供了可靠依据。期间他还积极推行董事会制度,首次把招投标机制引入核电工程建设。

1991年12月15日0时15分,秦山核电站操纵员按下启动钮,核电电流并入华东电网,我国内地没有核电的历史就此宣告结束。

秦山核电站的建成发电,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实现了零的突破。标志着“中国核电从这里起步”,同时被誉为“国之光荣”,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7个能够自行设计、建造核电站的国家。

多年来,中国的核电从30万千瓦到完成百万千瓦跨越,年发电量也从15亿度提升至500亿度,新中国的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已累计发电超过5600亿度,成为全国最大的核电基地。从1座到多座,以秦山核电站为发端,大亚湾核电站、江苏田湾、浙江三门、福建福清等核电站相继建成,截至2019年上半年,我国大陆拥有在运核电机组46台,规模居世界第三。

为“大家”不计个人得失

“大家”就是国家,和大多数科学家一样,为了“大家”,彭士禄忘我地投入科学工作,从来不计较个人荣誉得失。

多年来,彭士禄总是忙碌在工地或出差。1978年,当他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时还正在工地上,根本不知自己是获奖者。在他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时,他还惊讶地问:“我也可以得奖吗?”

什么时候调级,什么时候评职称,什么时候涨工资,他一概不知,也不打听。他总说:“国家给我的太多了。”

曾经对于担任核潜艇首任总设计师一职,彭士禄有这样的描述:“我有幸参加了咱们国家核潜艇研制的全过程。那个年代,‘老虎’都被赶下山了,只好‘猴子’称王,我也被抬上‘总师’的宝座。”

这样的话,可见他的谦虚品格和面对功名利禄时所表现出的淡定和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