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普兰县城出发,驱车近一个小时,西藏日报阿里采访组一行来到海拔4700米的巴嘎乡岗莎村,这里是阿里远近闻名的旅游村。
让人意外的是,走进村委会办公楼,有一群村民正在学习外语。等下课后,见到46岁的旦巴,他脱口而出英语“Hello!”“Are you OK?”
一个阿里小村庄,为何普通村民还要学习英语?旦巴说:“我是牦牛运输队队员,游客花钱来旅游,我们要把服务做好,遇到外国游客,我就可以用英语交流。”
“旅游饭”是这个小村的发展特色,小村每年都接待很多国内外的游客。不过,这碗“饭”来之不易,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经历了数次观念之变。
治理之道:“观念要变,理念落地”
屹立在阿里地区普兰县境内的冈仁波齐,以其壮美的外观和状若金字塔的峰巅,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为中国最美的十大名山之一。曾几何时,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在崎岖的山路间游览胜景。然而,昔日冈仁波齐山脚下的热闹,却与村民生活没有多大关系。冈仁波齐脚下的巴嘎乡,全乡不到1000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以前,来这里旅游的人不少,但都是自己走自己的,跟我们老百姓也没什么关系。”一位老人回忆,那时,岗莎村村民的生活条件依然困苦,“全村只有十几户人家,家家户户住在小帐篷里。”
1981年,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岗莎人的后代依托冈仁波齐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放下牧鞭,利用自家的牦牛和马匹,为游客提供运输服务。自此,岗莎村村民陆陆续续开始吃上了“旅游饭”。斗转星移,40年过去了。如今,岗莎村人口增加到了338户1164人,人均收入超过1.4万元,全村建档立卡的74户196名贫困户也在2019年如期脱贫摘帽。
有人说,岗莎村拥有冈仁波齐山这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经济发展具有先天优势,发展模式不可复制。
对此,岗莎村村委会主任久美多吉有自己的观点。“旅游资源固然重要,但岗莎村的巨变,关键在于观念之变、理念落地,是走集约化发展路子的结果。而这一切,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和村‘两委’的引导。”作为岗莎村的致富带头人,久美多吉是“岗莎村牦牛运输旅游服务中心”的发起人,而岗莎村“牦牛运输队”正是在他和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一步一步发展壮大起来的。
说起“牦牛运输队”的“升级”之路,54岁的村民贡觉扎西回忆:“最初,牧民各家各户自发帮游客牵马、驮物资,每天最多只能赚15元。”
让贡觉扎西记忆犹新的是,20世纪80年代初,他见过最大面额的人民币是10元的“大团结”。靠牵马“打零工”只能改善生活,家里没有一件电器,其他村民也一样。
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游客的不断增加,村民的生活逐渐有了起色,从外地嫁到岗莎村的媳妇多起来了。1995年,村民家里陆续添置起电话机和电视机。
而就是在这个时候,村里的旅游运输服务发展遇到了“瓶颈”——村民们以家庭为单位“小打小闹”的服务显得无序,时常为争抢游客而发生纠纷,不少游客对此感到不满。
如何改变?原岗莎村村长尼玛益西回忆,1996年,岗莎村村委会成立了集体经济——“岗莎村牦牛运输队”,以集体的方式建立起了旅游服务规章制度,规范村民的旅游服务。一方面让更多群众有序参与到旅游中来,另一方面也让游客得到更好的服务。
也就是在这一年,贡觉扎西觉得自己口袋里开始有了“活钱”。
“升级”之策:进行市场化改革,引入公司化运营机制
“牦牛运输队”的产业越做越大,来冈仁波齐旅游的人,很快从1996年的每年三四千人,激增到十年后的每年七八万人。紧接着,发展遇到了新的成长烦恼——村委会不能事无巨细管理,应该把市场的东西交给市场,亟须腾出精力,寻找新的增长点。
该村干部群众形成共识:必须进行改革,引入公司化运营机制。
2010年,经普兰县政府批准,岗莎村旅游服务协会“岗莎村牦牛运输旅游服务中心”正式挂牌成立。
2018年,岗莎村注册成立公司,对牦牛运输队实行股份制改造,运输队占股50%,村中的四个作业组各占股12.5%,固定资产总值达到了6000多万元。
改革,意味着规范。为了防止骗客宰客、看客要价、价格欺诈行为,公司统一定价,比如使用一匹马一天费用为410元、牦牛为380元,明码标价。
规范,带来看得见的红利。随着旅游环境的日渐优化,一年后,该村仅牦牛运输队就实现创收2000多万元,参与群众人均增收1.33万元。
如何寻找新的增长点?村“两委”认为,还是要壮大集体经济。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村“两委”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通过与村民集体讨论,确立了“以旅游运输为龙头、畜牧业加工为支撑、餐饮零售为补充”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思路。以旅游运输为龙头关联的新产业应运而生:砂石场、玻璃帐篷酒店、旅游综合服务体……
“正是靠着因地制宜、多种产业集约化发展,岗莎村把疫情对旅游产业的影响降到最低。”村党支部书记多吉白玛坦言。
发展之路:树立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质量
服务质量是旅游业的生命线。随着岗莎村游客暴增,旅游纠纷问题也凸显出来。
多吉白玛曾是当地的一名民警,他参与处理过很多旅游纠纷,比如有游客不小心从马背上摔下来,还有牦牛驮的游客物资受到损坏等。
“最突出的问题还是村民的旅游服务意识薄弱,服务水平差。”多吉白玛说,那时,有的村民认为,游客受伤和物资损坏是牲畜造成的,自己并不需要承担责任。而游客却不认同。
问题的处理有些棘手。让多吉白玛感到为难的是,他在公正处理旅游纠纷的过程中,很多村民不理解,甚至有人说他是“拉偏架”,偏袒游客。
改变,有了契机。2017年,多吉白玛被选为岗莎村党支部书记。上任伊始,他烧的“第一把火”就是解决村民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这个“老大难”问题。
既然是认识上的事,还得从村民的思想工作做起。多吉白玛没有选择“拍脑袋”去解决问题。办法很简单——村民的问题,让群众自己想办法解决。于是,他和村民们逐一谈心,宣传县(区)旅游服务的先进经验,还专门请来专家解读相关政策。
很快,多吉白玛的举动在村民中间引发了一场大讨论。渐渐地,村民们意识到,纠纷不是好事。于是,这种观点占了上风:凡是游客不满意的,可以向旅游公司投诉。
村委会顺势而为,把服务质量写进管理制度和村规民约。规定一旦遇到投诉,经查实确实是村民的责任,相应的收入取消。
服务意识总归要落地。规定与利益相挂钩,“根据管理制度,每年都会有二三十名牧民因服务不好被罚款”。这一招很管用。如今,按照制度办事逐渐成为村民共同遵守的准则:一旦没有按时接待游客就会被扣钱,村民给游客牵马时也更专注,每三头牦牛就有一名村民负责安全。“大的旅游纠纷少了,小的纠纷基本不用出村就能解决。”多吉白玛说。
与此同时,村“两委”班子在牧民群众中深入开展了“算富账、感党恩、要稳定、求发展”主题教育,组织专业培训,想方设法提高牧民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增强他们的汉语和英语表达能力,引导大家靠辛勤劳动过好今生幸福生活。如今的岗莎村,“人人有活干、天天有收入、户户有门路”成为村民们的共同追求。
永续之计:给子孙留下更加美丽的冈仁波齐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对于岗莎村来说,青山绿水、冰天雪地就是金山银山。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被提上了岗莎村的议事日程。
“从2018年开始,我们通过不断宣讲,让一些思想觉悟较高的村民在牵马服务的过程中主动捡拾垃圾。”多吉白玛说,示范效果很好,游客中乱扔垃圾的现象越来越少了。尽管如此,旅游公司的工作人员仍然坚持每天在景区集中进行垃圾清运。“这项工作丝毫也不能马虎。”
在发展新产业上,岗莎村始终秉持不搞过度开发,把生态保护观念摆在第一位,符合国家的相关政策。
一位村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这一代人吃上了“旅游饭”,也要给子孙留下更加美丽的冈仁波齐。
村民看似朴实的观念背后,却是一种高质量的发展态度。
观念,已经生根;行动,已经落地。
(西藏日报阿里报道组:章正 廖嘉兴 扎西白玛 杨军录 叶飞 谭瑞华 刘凡 宋勇)
原标题:旅游“明星村”的升级之路——西藏阿里普兰县岗莎村旅游产业发展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