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器智能结构与健康监测团队:独立思考 勇于探索 心系航空 爱国担当

30多年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学院袁慎芳教授带领飞行器智能结构与健康监测团队(以下简称:智能监测团队)发挥愚公移山的精神,深耕于航空领域,心无旁骛,孜孜以求,不惧科研之路的坎坷与漫长,埋头奋进、砥砺前行。

埋头奋进 成果显著

2019年12月4日,《新华日报》报道了智能监测团队的带头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的带头人袁慎芳教授的事迹。正所谓“名师出高徒”,在袁慎芳教授的带领下,近两年来,航空学院智能监测团队成果丰硕:2019年“飞行器整体结构的制造与监测”群体成功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2019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018、2019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8年作为大会主席/副主席主办了第七届亚太结构健康监测研讨会、第二届飞机健康管理国际研讨会等两次国际会议;近两年来团队共发表SCI/EI论文28篇,其中SCI论文24篇,含一区Top期刊6篇;2018年团队成员邱雷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六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学生邓晓磊、闫玺玺获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至今,团队自主研发的系列导波结构监测系统已获得40余项专利授权,包括美国专利,已推广应用于中国商飞等20多个机构。成果成功实现了型号应用从无到有的突破,先后应用于10余个重大飞机型号,应用涵盖设计、试验、维护、延寿全环节。成果还被全球最大航空维护维修服务商之一的瑞士SR Technic公司应用于空客飞机的维护管理,该成果的应用是国内该领域知识产权首次被国外应用。

科研求索 爱国担当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袁慎芳教授不追求“大而广”,而是追求“专而精”。30多年里,无论航空智能材料与结构健康监测研究是高潮阶段还是低潮阶段,袁慎芳教授始终带领着智能监测团队扎根于此,心无旁骛,孜孜以求。她曾谢绝国外职位及国内其他高校的高薪、住房等条件的“诱惑”,从不承担和主攻方向不切合的项目。袁慎芳深耕于航空领域的情怀深深影响着团队的每一个人。袁慎芳经常说:“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在一个领域有大的成就,就必须钻得深。”她要求团队的科研“既要顶天,又要立地”——既要有创新的研究成果,又要能将成果用于工程实际。对智能材料与结构研究的“专情至爱”及其对科研的高要求,使得团队在该领域不断创新、不断突破、不断收获。时至今日,团队在智能机械结构与航空结构健康监测方面的多个科研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先进战机及大型客机的研制。

“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学海无涯,凡学有所成者,都是“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的大家!袁慎芳始终围绕航空特色,深耕智能结构和健康监测前沿方向心无旁骛,心系航空,凭借其坚强的意志和女人独有的坚韧与细致,日积月累,排除万难,终成“巾帼不让须眉”之典范!

团队凝聚 家的温暖

团队的凝聚力让每一位成员在科研道路上走得更远、更从容。袁慎芳教授对团队的研究生培养工作认真负责、不遗余力。她经常抽出时间和学生说方法、聊人生、谈理想;她要求学生“针对实际工程需求、由高标准的目标牵引,做踏实细致的科研”,对学生“每月有例会、每月需报告”的严要求,使得团队的凝聚力大大提升,同时这也是她将学术精神薪火相传的美好期冀。

团队的归属感让离家求学的学子感受到了浓浓的家之温暖。去年4月,团队一起趁着初春阳光踏青鼋头渚、游走南禅寺,登阁远眺、漫步花径,欣赏美景的同时畅谈人生、憧憬未来……智能监测团队有一个传统,每年元旦、圣诞之前,大家会聚在一起拍摄创意大合照,制作精美贺卡发送给这一年里支持团队工作的所有国内外友人、团队已经毕业的学生们等等,向他们致以新年祝福与真挚感谢。

他们扎根于航空,心系国家,成果丰硕;他们在团队中成长,互相扶持,共同进步,在漫漫科研路上攻坚克难。在未来的学术之路上,他们仍将秉持航空报国的信念,将科研成果写在中国的大地上,将爱国之心注入学术生涯中,为祖国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