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上午,江苏高邮菱塘工业集中区扬州光明电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明电缆)车间内,一条30多米长自动化生产线上,金属线快速来回穿梭着。“这是试产的新一代产品——机器人电缆芯线,计划2021年投放市场。”总经理杨志鸿自豪地介绍,“在性能设计上,这些芯线能承受超过1500万次以上扭曲。”
从上门被拒到招标夺魁,研发新产品彰显市场竞争力
1997年,杨志鸿放弃教师编制,到光明电缆工作。在车间历练两年后,杨志鸿前往上海跑销售,不料出师不利,拜访第一家客户,就碰了一鼻子灰。“对方毫不客气,一口拒绝了。”2005年,同样在上海市场,杨志鸿一举拿下1.7亿元订单,是当时国内最大船用电缆订单,引起业内广泛关注。从被拒之门外,到招标一举夺魁,光明电缆脱颖而出,源于不断推出高科技含量的新产品。
光明电缆成立于1991年,刚开始生产常规电力电缆,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压力大。从1997年起,光明电缆瞄准船用电缆市场,研发有技术门槛的塑胶电缆,经过客户试用后,逐步打开市场。
不仅如此,该公司后续开发的新产品不断得到国内外市场认可。其中,低烟无卤耐低温船用特种电缆等25个系列产品被评为“高新技术产品”;“SA型阻燃船用动力电缆”获评“江苏省名牌产品”;船用电缆先后被中、英、德、美、法、日、韩、意大利、挪威等11个国家船级社认可,并颁发认可证书,成为拥有船级社证书最全的船用电缆企业之一。
2020年4月30日,光明电缆在上海市场中标,拿下一笔3000万元订单。“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最终取决于产品竞争力。”杨志鸿深刻体会地说。“目前,在船用电缆市场细分领域,我们已占到30%,细分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二。”
人均产值从80万到200万,拥抱科技创新增强发展新动能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和灵魂,只有不断加大投入,加快科技创新,才能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进而反哺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杨志鸿说。
5月8日,杨志鸿接待的一位设备供应商拟投资700万元,新上一套智能生产设备,“我们经过测算,设备投入后,在不增加工人的情况下,可以将24小时的产能在10小时实现。”
梳理光明电缆发展壮大的轨迹,也是杨志鸿带领企业在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的过程。
1997年,光明电缆转向做塑胶电缆,打开船用电缆市场,源于聘请了3位退休老专家。尝到科技创新甜头后,杨志鸿带领技术人员,聚焦船用电缆市场,在自主研发的基础上,先后与上海电缆研究所、上海交大等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保证高附加值产品源源不断推出。
2013年是光明电缆发展的重要节点。那一年,杨志鸿带领企业搬入菱塘工业集中区,占地面积从40亩扩大160亩。工厂生产空间扩大,也为拥抱现代化生产提供了空间。
“我们通过加大设备改造,劳动生产率明显提升。”杨志鸿介绍,“过去用工400多人,现在减少到260人,人均产值从80万元提升到200万元。”
在机器人电缆芯线生产车间,副总经理胡君臣介绍,只要输入相应的指标和参数,生产线整个过程都是全自动化的,不需要人工值守,生产任务完成后会自动停止并发出报警声提醒。
保持定力久久为功,带领企业跨越发展的陷阱
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是掌舵人先进经营理念结出的硕果。从进入工厂跟着父亲学,到全面接手,这20多年间,杨志鸿最大的体会就是专注和担当。
“我们菱塘有句俗语,一只手不能同时抓5只泥鳅。”杨志鸿笑着说,“这句话很有智慧,经营企业必须专注。”
从1997年进入船用电缆细分市场,光明电缆一直专注该领域,久久为功。“干一件事情,一定要集中所有精力和资源,将事情做好。”杨志鸿说。
在发展过程中,随着资金实力不断增强,光明电缆也经历过不少机遇。有一段时期,随着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兴起,单晶硅项目成为投资热点,身边的人也劝杨志鸿赶快抓住这个机遇。
“企业必须盈利才能生存,当时单晶硅利润特别高。”杨志鸿回忆,“任何一个行业必定靠科技创新推动,一时的市场风口,对于缺乏技术储备的企业,从长远看可能是个陷阱。虽然我们有投资的实力,但是对单晶硅这个行业不熟悉,缺乏相应的创新资源。”
“作为企业经营者,必须要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要敢于担当,对未来负责。”杨志鸿说,“在利益诱惑面前,保持战略定力,才能避免误入发展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