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平:“女儿让我去太空给她摘星星”

金秋十月,中国人再征寰宇。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二号飞行乘组完成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整一个月后,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的三名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搭乘载人飞船奔赴中国空间站。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提到,此次任务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收官之战,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的工作量是巨大的,挑战也是巨大的。面对首次挑战长达6个月的太空之旅,三名航天员告诉记者,“我们信心满满!”

王亚平因“中国首位太空教师”的身份被大众熟知,如今乘坐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再度问鼎苍穹,她又多了很多“首个”标签:中国首个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员,中国首次驻留时间最长的女航天员,还将是中国首个出舱的女航天员。

“男航天员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

18年前,一颗“飞天”的种子在女飞行员王亚平的心里种下了。

那是2003年,杨利伟实现中国人千年飞天之梦,世界瞩目、举国同庆。当时只有23岁的王亚平,同样坐在电视机前关注这一历史时刻,她脑海里一个小火苗“腾”地着了:“中国现在有了第一个男航天员,什么时候会有女航天员?如果可能,我要做那个向太空挑战的人。”

加入航天员队伍之后,她才发现光鲜灿烂的时刻只是惊鸿一瞥,在航天员的职业生涯中,只有准备飞行和飞行两种状态,更多的是面对数十年如一日枯燥艰苦的训练和一次次严酷的挑选。

虽说和男航天员相比,女航天员在体力方面难免有差距,但王亚平知道,太空环境不会因为女性到来而改变,也不会因为是女性就降低门槛。

超重耐力训练中,在高速旋转的离心机里,她要承受8个G的重力加速度,面部扭曲变形,时常感到呼吸困难,甚至连眼泪都甩了出来;救生训练中,不管在野兽出没的丛林,还是风沙漫天的沙漠,或是大浪滔天的海洋,她都能从容面对;体能强化训练中,3000米考核,她比满分标准还提前了3分钟。

在颇具挑战性的出舱活动水下训练中,王亚平身着水下服,在10米深的水下,克服水的阻力和服装40千帕的压力,不断调整身体姿态,完成攀爬、操作等各种动作,持续水下工作五六个小时,饿了只能忍着,痒了痛了没法挠。男航天员在水下坚持多久,王亚平同样坚持多久。

“每练完一次,技术上又进步了,离梦想又近了一步。”王亚平说。

在王亚平的人生字典里,没有“放弃”两个字。

在太空中,航天员要完成抽血项目。王亚平想都不敢想,她最多只拿萝卜练过手。但乘组第一次进行抽血训练时,她第一个站出来尝试,干脆利落,动作标准。

“成为航天员后,我做了很多以为自己做不到的事,这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王亚平还学会了理发等生活技能。神舟十二号飞行乘组飞天前亮相的发型,都是她帮忙修剪的。

中国首位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员

“大家好,我是王亚平,本次授课由我来主讲……”

2013年6月20日上午10时04分,在远离地球300多公里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中,身着蔚蓝色舱内工作服的王亚平,如美人鱼般轻轻一跃,向摄像机镜头缓缓飘来,为全国8万余所中学的6000余万名师生开展太空授课。

她和聂海胜、张晓光三人配合,在大约40分钟内,先后顺利展示了质量测量演示、单摆运动演示、陀螺演示、水球演示、水膜演示等5个基础物理实验,并通过天地连线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互动交流。

那堂太空授课在6000余万青少年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

与8年前执行任务不同的是,这次飞天,她的内心有了一个最大的牵挂——5岁半的女儿。

女儿正是最依恋妈妈的年纪,她们却要分别半年。王亚平时常想,半年后会是怎样,女儿跟她的关系会不会生疏?

这两年,王亚平被选为乘组备战任务,加上新冠肺炎疫情中反复被隔离,经常回不了家。女儿想妈妈想得直哭,也只能隔着栅栏远远地看一眼。

尽管如此,小小的女儿对王亚平的职业还是引以为豪。有一次,她从幼儿园回来,对王亚平说:“妈妈,你是一名航天员,但我知道你还是一名老师,是太空老师。”

女儿也对浩瀚太空非常着迷,经常缠着妈妈讲太空故事。

去年,王亚平特意带女儿看了部电影,名叫《比邻星》,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国外女航天员在飞行之前和女儿之间的故事。电影是英文原版,女儿虽然听不懂,但看得非常认真,王亚平全程给她讲解。她想借此让女儿慢慢接受即将与妈妈分别半年的事实。

王亚平答应女儿要从太空“摘很多星星”回来,送给她的同学们。在10月15日晚的出征仪式上,人群的欢呼声中,王亚平的女儿一直喊着“妈妈加油”。

“我期待着再次飞上太空,享受那种失重的神奇和美妙感受,期待在我们的中国空间站和大家一起迎新年,过不一样的除夕。”王亚平说。(占康 邱晨辉 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