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九年七月一日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这首诗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毛主席诗词》。
注释
[庐山] 在江西省北部,屹立在长江和鄱阳湖之间。
[跃上葱茏四百旋] 葱茏,草木青翠茂盛,这里指山顶。庐山登山公路,建成于1953年,全长35公里,盘旋近400转。
[九派] 这里的九派指江西境内向东北流注鄱阳湖而入长江的河流。《十三经注疏》本《尚书·禹贡》“九江”注:“江于此州界分为九道。”明李攀龙《怀明卿》:“豫章(今南昌)西望彩云间,九派长江九叠山。”
[三吴] 古代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的某些地区,具体说法不一。这里泛指长江下游。
[陶令] 陶潜(365–427),一名渊明,字元亮,东晋诗人,曾经做过彭泽县令,故称陶令。据《南史·陶潜传》记载,他曾经登过庐山。他辞官后归耕之地,离庐山也不远。
[桃花源] 陶潜曾作《桃花源记》,文中说秦时有些人逃到一个偏僻宁静的“桃花源” (长满桃花的水源)避乱,从此与世隔绝,过着和平的劳动生活。直到晋朝才有一个武陵(湖南常德)的渔人因迷路偶然找到这个美丽幸福的奇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