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开始,到WANO指数世界第一

1991年12月15日,秦山一期30万千瓦级核电机组成功并网发电,从而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实现了我国大陆核电“零的突破”。至此,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七个能够自行设计建造核电站的国家。

在随后30年的征途中,秦山核电的旗帜效应日益彰显,在很多领域为中国核电的蓬勃发展起到了开创作用。

1.秦山核电的30年是中国核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出国门、参与世界核电技术竞争的30年。

2.从蹒跚起步到三十而立,秦山核电不仅创立了中国首个自主知识产权商用核电品牌,还实现了“从30万千瓦到100万千瓦”自主核电发展的跨越,也为中国核电事业掌握技术、锻炼队伍、总结经验打好了基础。

3.秦山核电极大带动了我国核工业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核燃料工业和核应用技术产业的发展。

秦山核电见证了我国从“核大国”向“核强国”的迈进,无愧于“国之光荣”的称号!

从零到WANO指数世界第一

秦山核电先后掌握了30万千瓦级、60万千瓦级、100万千瓦级核电技术,并跻身全球先进核电技术行列。

目前,秦山核电共有9台运行机组,总装机容量为66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500亿千瓦时,是目前我国核电机组数量最多、堆型品种最丰富、核电运行管理人才最丰富的核电基地。

在国际上,群堆管理被视为提高核电站效益的利器。但秦山核电9台核电机组中包括2种堆型、4种机型。放眼世界,从没有一个核电基地囊括了如此丰富的堆型和机型。

在这里,群堆管理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对此,秦山核电党委书记、董事长黄潜表示:“秦山基地群堆管理难度比统一堆型的核电基地要复杂得多。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要规范化,必须将经验总结提升成为标准。”秦山基地积极探索,逐渐形成了具有秦山特色的群堆管理模式。

秦山核电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邹正宇说,秦山核电仅单台机组就制定了多达200多份管理程序,对电站的生产管理和安全管理作出了明确规定;9台机组高达上万份的运行、检修操作程序,做到每项工作都有章可循、有人负责、有人监督、有据可查。

同时,秦山核电还持续接受着来自外界的监督,1995年起就加入了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WANO),并随时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检查、监督和指导。

30年来,秦山核电基地没有发生任何核安全事故,未发生任何对环境产生影响的事件。根据国家环境监测机构提供的资料显示,秦山地区各项环境辐射监测指标均保持在天然本底水平,对周围辐射环境没有产生可察觉的影响,其所在的海盐县也被浙江省评为环境最优先进县之一。

截至2021年6月30日,秦山核电已连续安全运行137堆·年。9台机组运行业绩多年稳定处于世界先进水平。2020年8台机组WANO综合指数满分,并列世界第一。这是秦山核电“视安全为生命”的最好体现。秦山核电从“零”到WANO综合指数排名世界第一,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国内唯一一家核技能鉴定站在此

秦山核电的意义在于不仅实现了自身安全高效运营,更全方位带动了我国核电事业发展,实现了周恩来总理当年提出的“掌握技术,积累经验,培养人才,为后续核电发展打下基础”的要求。

秦山核电厂建设时,核电的体系和制度建设、培训工作都是第一次开展。经过3年多国内外培训,1991年秦山核电首批反应堆操纵员共35人通过考试取得执照,成为中国大陆第一批核电操纵员。此后的30年里,这批“黄金人”走向国内各核电基地和其他核电集团,成为关键岗位上的骨干和中国核电发展的中坚力量。

按秦山核电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曹水林的说法:“秦山一期投运后,国内其他核电站开始建设时,首先想到的是从秦山要人。”但这种“要人”现象的出现,绝不仅仅与秦山起步最早有关。

曹水林总结说:“作为中国大陆首座民用核电站,倒逼秦山核电必须直面问题。‘碰上的事儿多’,促使秦山核电形成了从实践中发现问题,集中力量技术攻坚,随后将技术成果投入实践检验,然后再反馈、再完善、再实践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大量实干型人才。”

“秦山核电始终坚持开放交流。核电行业具有特殊属性,只有打开大门经验共享,才能少走弯路,提高整体安全和技术水平。30年里,秦山核电始终保持与国内外同行共享经验反馈,与IAEA和WANO保持紧密合作。”

在专业平台建设上,秦山核电搭建了一系列专业技术和人才平台。对秦山核电广大技术人员来说,心中始终燃烧着“国之光荣”的豪情。历经30年风雨,与秦山核电共同成长所积淀的,是技术人员对继续创造中国核电发展史上诸多第一的强烈向往。截至目前,秦山核电已拥有各种专利735项,各类标准67项。

2004年,秦山核电建立了国内核电运营领域唯一的国家核特有职业技能鉴定站。2019年,根据国家政策要求,该站承担了核反应堆运行值班员、核反应堆控制保护检修工、核反应堆核级机械设备检修工、辐射防护工、放射性废物处理工、核设备无损检测工等6个核特有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

经过几十年积累,秦山核电已拥有运行、维修、技术等多领域专业技术人才3596人,经营管理人才526人,技能人才402人,涌现出了以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予、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奇蓁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人物;对外输送2500多名优秀人才,100多名核电高管;打造国家级大师工作室1个、院士工作站1个,成为名副其实的核电人才摇篮。

黄潜总结道:“毫不夸张地说,有核电的地方就有秦山人。有了秦山的安全运行,才有了中国核电的发展。”但秦山的目标不止于此,黄潜表示:“在秦山核电‘一体两翼’发展战略中的‘服务之翼’,就包括‘继续推进高质量的对外服务’,这也将为核电人才培养提供持续锻炼的平台,持续提升秦山核电品牌影响力。”

“海盐人”和“核电人”的身份开始重合

30年来,秦山核电秉承“开放、合作、共赢”的理念,与地方政府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被誉为企地融合的典范。

秦山核电通过积淀几十年的科普宣传资源、经验和品牌优势,立足秦山、深耕海盐、面向浙江、辐射全国,形成了品牌性的全国示范效应和“可复制”路径模式。

秦山核电在追求安全高效发展的同时,积极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截至2021年6月底,累计投资833亿元、纳税478亿元,年缴税费约70亿元。其中,教育费附加、城建税各约1亿元。海盐当地的学校软硬件设施完备,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条件良好,连续多年高考上线率居嘉兴市第一。海盐县荣获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浙江全省首批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县。

在产业发展上,因为秦山核电的到来,海盐从当初以农业以及棉纺织轻工业为主的滨海小城,历经了与“核”结缘,依“核”发展,谋“核”腾飞的三级跳,已经完成了“从边陲小镇到百强县”的蜕变。

秦山核电充分发挥民族核电产业示范带动作用,大力扶持海盐发展核电关联产业,带动核电关联企业95家、年产值约291亿元、吸纳就业2万余人,累计参与市场化交易电量710亿千瓦时,累计让利28亿元,成为国家重大项目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范本和风向标。海盐“核电小镇”已成为浙江省首批37个省级特色小镇。

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秦山核电一直高度重视在民众中科普核电知识。曹水林认为:“核电好不好,老百姓说了算。”

2017年9月,秦山核电科技馆开馆试运行,海盐“核电游”迈入“2.0”时代。作为海盐中国核电城和秦山核电特色小镇的重要组成部分,核电科技馆致力于打造最具特色的公众沟通交流平台、核安全文化传播平台、核电发展服务平台。

更明显的是,秦山核电促成了“人”的改变:“海盐人”与“核电人”的身份开始渐渐重合。众多的海盐本地人参与到核电建设中,而一大批核电人也以“海盐人”自居。目前,大批核电人在海盐县城安家落户,有力地推动了海盐县县城建设,催生城镇品位不断提升。秦山核电员工的认同感和幸福感也在不断提高。

2020年,秦山核电与海盐县分别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和“全国文明城市”,这是对秦山核电与海盐县30余年携手并进、共融发展的高度肯定。

此外,秦山核电更进一步履行国企责任,积极参与打赢脱贫攻坚战。秦山核电先后与浙江省缙云县大源镇稠门村、高畈村,浙江省平阳县进士村开展结对帮扶,坚持“扶志”和“扶智”并举,“造血”和“输血”并进。

据不完全统计,秦山核电2012年至2020年共投入帮扶经费1132万余元,向慈善及各公益组织捐款222万余元,提前并超额完成浙江省对此轮结对帮扶工作的年度考核目标。

如今,在秦山核电人雄心勃勃的发展蓝图中,未来已不再仅仅局限于秦山。

黄潜表示:“秦山核电未来将通过不断推动‘一体两翼’发展战略,向着更新更高目标前进。秦山核电将用未来30年时间再造一个新秦山,为‘国之光荣’再添新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