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科学经典 弘扬科学精神——我深深眷恋着的青藏高原

“诵读科学经典,弘扬科学精神”。大家好,我是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科技平台与信息党支部的王捷。今天,我想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孙鸿烈院士发表在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回忆回顾》上的文章《我深深眷恋着的青藏高原》。

孙鸿烈,河南濮阳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地理学家和资源学家,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主持了我国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工作,为我国青藏高原科学研究跃居世界前列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创建了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主持完成了《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推动了我国资源科学的建立和发展;主持建立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奠定了我国生态系统研究的科学能力基础。

在广袤的青藏高原上,孙鸿烈院士收获了科学成果,锻炼了自我管理能力,尤其是养成了跨学科综合思维的习惯。孙鸿烈院士一直视青藏高原为自己成长的摇篮,对这片土地饱含深深的眷恋,并寄极大希望于年轻一辈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青藏科考人的科学精神,将青藏科考与研究事业推向新的辉煌。以下是正文:

我在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期间,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组织并参加了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

青藏高原的考察研究,不仅对我个人有重要意义,而且在自然资源综合考察的科学发展史上也具有重要意义。

1960年中科院就组织了西藏综合考察,1961年初我从沈阳林土所(即现在的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调到综考会(即现在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资源研究所),参加西藏科学考察,当时担任学术秘书。

从那时起,我就与青藏高原结缘了。

出发去西藏之前我看了一些有关青藏高原的资料,发现几乎都是外国人写的。解放前,国外有不少探险家都到西藏去过,而我们中国人却很难进去。所以,当时国内对西藏乃至整个青藏高原的科学研究,还几乎是一片空白。

这引发了我深深的感慨和忧虑,也深刻感到了中国科学家的责任。

对这个时期的考察,西藏自治区非常重视,西藏老百姓对我们也很好。我们去了,老百姓听说是党中央、是毛主席派来的,非常热情。当时,许多同志不会骑马,他们就一个个托上去,再一个个扶下来。有时过险路,过湍急的河流,他们都是一个一个的用手牵着我们过去,唯恐我们有麻烦。有一次我们几个队员感冒发烧,乘车返回日喀则,不幸汽车在途中又发生故障,我们只好临时到路边的一个村庄去休息。村民们听说我们是党中央派来的,马上给我们腾床铺,并把分配给他们的仅有的一点点的白糖、酥油拿出来招待我们,感动得我们热泪盈眶。

1972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成立了。1973年,开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全面地、系统地对青藏高原的科学考察。从此,青藏高原研究正式进入科学发展阶段。

我参与了1973到1976年的野外考察全过程。当时环境之恶劣,设备之简陋,其艰苦程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记得1976年我们在阿里考察时,几乎每天都要爬到海拔6000多米的高度,这样才能考察海拔高度变化后自然条件的演变。由于缺氧,每走几步都要停下来喘几口气。

晚上宿营,也是在海拔5000多米的地方,几乎每晚睡觉都头疼。

吃饭是非常困难的事。我们携带的压缩饼干必须用水就着才能咽下去,可随身携带的水冻成冰坨了,我们就只能到小河沟里舀水喝,把压缩饼干吃下去。

交通也是大问题,野外常常没有路,遇到河时,由于有些河床非常宽,过了一道水,再过一段河滩,接着又是水,选择不好,车就会被陷住,那就只能在河滩上过夜了。

因为强烈的高原反应,很多考察队员都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有的牙掉光了,有的严重脱发,有的患了胃病等其他慢性疾病。

科考队员不仅流汗,牺牲也是时有发生的,梁家庆等几位科考队员就是为青藏考察与研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虽然条件非常艰苦,可每个队员却都保持着乐观的情绪和昂扬的斗志。因为青藏高原需要太多的探索,有了新发现以后,又想追求现象的原因,再作出各种推断,然后又去搜索更多的资料,再进行判断。

就是这种循环往复,给每一个科研人员以吸引力和推动力,拿现在时髦的话说就是驱动力吧!就是这个驱动力使得我们几代科学人前赴后继!

科学考察在业务上的收获是很丰富的,考察队把西藏自治区从东往西,由南往北,像梳头发似地梳理了一遍。由于这个地区地域辽阔,交通不便,我们还不敢说相关的资料已收集得很完整,规律已摸得很清了。总体来说,收集了相当丰富、系统的地学、生物学方面的资料,同时对这些现象的形成、分布演化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

我们集中总结1977年至1979年(这三年)的探索成果。我的宗旨是,整理一套系统的西藏资料,像百科全书一样,对西藏今后的建设和研究都是最基础的资料。(《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获得科技进步特等奖和自然科学一等奖两大奖项。)

我从未间断过对青藏高原的研究,而且每年都要去一趟。可以这样说,青藏高原是我成长的摇篮,她不仅让我收获了科学成果,锻炼了我的管理能力,也使我养成了跨学科综合思维的习惯。

现在,青藏高原研究已经进入到深入理论研究的阶段。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年轻人正在利用最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最前沿的科学理论,活跃在青藏高原这个大舞台上。

作为老青藏科考人,看到一批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问世,新的科研人才不断涌现,我倍感欣慰!

我相信,老一辈科研人员凝聚在青藏高原研究中的科学精神、奉献精神、团结精神,必将会发扬光大!

青藏高原研究必将走向新的辉煌!

(朗诵文摘编自《我深深眷恋着的青藏高原》,原文作者:孙鸿烈,朗诵人:王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