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海:百岁女教授的气象报国情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百岁老教授欧阳海的床头,散落着几本中国近代气象史的书籍,书页空白处标满了注释。她仍然保持每天读书的习惯。这些书之于她,不是抽象的历史,而是真实的光阴足迹。

少女时代,欧阳海在战火中辗转求学;青年时期,她为新中国制定出第一部农业气象情报电码;人到中年,她与丈夫、著名气象学家冯秀藻先生在艰苦环境中参与建设了新中国第一所气象高等学府;临近退休,她投入近十年时间参与完成的“全国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业气候区划研究”,又为学校首次捧回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半路出家”成专家

1921年,欧阳海在湖北武昌呱呱坠地。

1940年,出于对中国近代著名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人、国立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先生的钦慕,欧阳海考入该校史地系。在茅草教室里学习流体力学,在防空警报声中绘制气象图表。

毕业后,她留校任教,可是没过一年,由于抗战,只能选择离开教师岗位。后来,她前往气象局工作。

建国初期,为配合国家军事与经济建设,她进行了广泛的气候服务工作,曾开创打字技术编制出版全国气象记录年、月报方法,在气候资料基本建设方面做出显著的成绩。1957年,随着国家发展建设的需要,欧阳海转而研究起农业气象。

“半路出家”的欧阳海硬是摸索出了门道。她制定出我国第一部农业气象情报电码,编制出版了简明中国气象图集和我国第一部《农业气象服务手册》,在当时被誉为“一部农业科技人员必备的工具书”。1960年,欧阳海又被调至南京,参与筹建南京气象学院。

捧回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60年,南京毗卢寺,有一个房间常常彻夜灯火通明。窗边映出一对夫妻伏案奋笔的剪影,他们就是正在筹建南京气象学院的冯秀藻、欧阳海夫妇。

冯秀藻负责创建学院的农业气象系,欧阳海则担负起农业气象教学与科研的组织工作。欧阳海认为,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她讲授农业气象学方面的系列核心课程,注意培养学生解决农业生产中气候对农业影响产生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善于钻研的欧阳海很快成为全国农气领域的“网红”教师,沈阳农学院、南京农学院和十余个省市农业气象部门纷纷邀请她前去授课。

1978年,她全身心投入到“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的第一项重点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研究上,主持了全国和江苏省水分资源、我国亚热带南北分界线及农业气候区划等项目的研究工作。

时光不负努力。1985年,欧阳海主持研究的“全国区划和水分资源”“江苏省区划”分别获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一、二等奖。1988年,“全国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业气候区划研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学生就是我的孩子”

欧阳海对学生的科研工作要求严格,当时一些工作繁忙的大教授会请课题组的年轻教师帮忙指导研究生,但欧阳海的每一个学生她都亲自带,定期检查工作进展,逐字逐句修改论文。

在跟随欧阳海读研期间,李旭辉渐渐对中小尺度气候产生了兴趣,这与欧阳海主要从事的大尺度农业气候研究方向不同。但欧阳海不仅给学生充分的选择权,还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科研条件。“有什么需求和导师说,她通常都会想办法帮我们实现。例如帮助我们搜寻研究资料、协调实验室和设备、举荐想要请教的教授等。”李旭辉回忆。

让李旭辉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发生在他即将出发去温哥华留学,欧阳海夫妇在家里设宴为他践行时。温哥华天气寒冷,李旭辉正为没时间准备厚实的冬衣发愁。欧阳海听到后,立刻在衣橱拿出一件崭新的羽绒服送给李旭辉。“20世纪80年代大家都穿棉衣,羽绒服在当时是我们都没见过的时髦物件,”导师的这一举动让李旭辉忍不住哽咽,“这件羽绒服是欧阳老师刚买的,她自己一直没舍得穿,却毫不犹豫地送给了我。”穿着这件暖身更暖心的羽绒服,李旭辉在北美辗转求学,最终成为世界著名微气象学家、美国耶鲁大学的终身教授。(新华日报记者杨频萍 通讯员林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