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张侨批,蕴含着旅外华侨的爱国、思乡之情;一个个侨批局,密切联结海外华侨与国内侨眷。在抗日战争时期,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成田镇田中央社区就有6个侨批局同时运作,侨批辐射范围远至梅州。时隔多年,回忆起当年海外华侨为了家乡亲人能过上好日子,倾尽所有寄来侨批,这份深厚的家国情怀令家乡人民无不为之感动。
广东汕头潮南区成田镇田中央社区现有常住人口8000人,从清代咸丰年间起,一批批当地村民远赴东南亚发展,如今旅外侨胞及港澳台同胞多达6万余人,是当地人口的7倍多,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侨乡。
在社区采访中,我们遇到了“批脚”马灿英、马松奇父子。今年100岁高龄的马灿英老人依稀记得,当年他不满20岁就到批局工作,曾经在永顺利批局、协成丰批局当过内务管理人员和“批脚”。
“批脚”马灿英介绍说,在他的记忆中,当年成田有7家批局,田中央有6家批局,金丰家美有1家批局。每家分发侨批的有20多人,足迹遍及普宁、惠来以及整个潮阳。当时月工资是几块钱, 与其他地方相比还算好。分发侨批价钱有差别,一天是0.7元,两天是1.4元。那时候他是内部职工,“批脚”是另外雇来的,全部靠步行。后来转入银行时,调出柜台,批局撤掉,才叫他们这些人分侨批。
今年72岁的马松奇告诉记者,他是1979年底通过顶替父亲职务的方式进入农业银行的,当时刚好遇到批局与农业银行合并,合并后侨批业务归口中国银行管理,他在分了五六年侨批后,就转为银行的内部职员。那个时候,当侨批安全抵达批局后,马上就要分拣,然后分区域送批。
“批脚” 马松奇介绍说,晚上侨批来,他们就先按照门牌顺序排好,一张一张分完返回,还要等回批,回批收不到,要扣奖金。那时候挂个褡裢,拿把纸伞,是批局统一发放的。
一把雨伞、一个褡裢,盛着侨批和“汇水”。两代人“批脚”,见证了侨批文化的转变。百余年前,当时金融邮政机构尚未建立,潮南的海外侨胞与家乡亲人的通信、汇款(侨批)就全靠这些“批脚”们来往传递。随着侨批业务归口中国银行管理,“批脚”们也陆续随着各地侨批局的关闭告别了这一工作。
在田中央社区,记者还见到了几个保存至今相对完整的侨批局,建筑虽已经破旧,但通过一些建筑细节和对“批脚”后裔的采访,可见当时的辉煌。据了解,那个年代,身在异国的潮汕人,无论经济地位高低,他们都把部分积蓄寄到家乡赡养亲属,或接济亲戚朋友。起初寄批款多是“水客”代劳,“水客”从中收取一点佣金,但这并不保险。于是,设立侨批专业服务场所,张挂铺号的批局(银信局)应运而生。 后来,田中央旅外乡亲在泰国就开设了好几家批局,以抗战前后统计,就有6家。这6家批局的铺号分别叫永振发、永顺利、协成丰、成昌利、德顺盛、泰盛。后来还有永丰发、永裕源等其他批局。
协成丰批局管理者后裔马武侨介绍说,批局有个房间以前是专门放侨批的,侨批领来后钱就放在这里,分批排列好,给“批脚”第二天拿去分,这里面有个保险箱,放入保险柜,保险柜再加锁。“我那时二三十岁,有时候帮父亲抄抄写写,帮忙写一些批和打批价。一百元港币写42.7元,两百元就是85.4元。”
这一笺笺侨批,既是家书、也是汇款,这种银信合一的传递物,在晚清到20世纪中下叶这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岁月里,其所载汇款,是侨乡社会的主要经济来源,也是整个国家外汇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
原标题:广东汕头潮南区:一笺侨批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