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21时29分,西南大学青年教师闫罗彬与急性髓系白血病276天的抗争在这一刻终止,而再过几小时就是他的38岁生日。
这一年,许多学生自发为他筹款。直到他离世前一天,他的家人、学生还在拼命努力,想留住他。
13日下午,成都市某高中活动选修课上,该校地理老师、西南大学2019级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向悦(化名)一反常态。她放下课本,打开一个丹霞地貌的科普PPT。
“丹霞地貌是大自然千百年鬼斧神工的杰作,有一群科学家孜孜不倦地探索,努力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她眼眶泛红,嗓音里带着些许颤抖,“这个PPT的制作者是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闫罗彬。他是我的老师,也是一位优秀的丹霞地貌研究者。”
下了课,向悦联系老师,却再也收不到对方的回复。闫罗彬成为只留在她记忆中的人——黑黑壮壮,总穿一件红色T恤,满脸笑容,就像他终生热爱的丹霞地貌般灿烂夺目。
闫罗彬去世后的几天,各个社交媒体平台上涌现出许多学生、同事对他的回忆和讨论——上过他课的学生,没有不喜欢他的;他总是一直考虑别人,每次都说自己苦一点没关系……
这些记忆碎片究竟会拼凑出一个怎样的闫罗彬?
“旅行”
闫罗彬人生中近一半时间都在与大自然打交道,见山见水,也见自己。他参与了大量旅游规划项目实践和世界遗产申报工作,还将自己的职业经历和人生体验提炼成一门特别的通识课——旅行的意义。
要问西南大学哪门课最抢手,闫罗彬的这门课一定名列前茅,甚至被学生称为“最伟大”的通识课。“旅行还用‘学’吗?”怀着好奇心,各个院系的学生走进了闫罗彬的课堂。
“这门课以闫老师的大量游历为主,PPT里用到的所有自然景观照片几乎都是他拍摄的。他会耐心讲解不同自然风景为什么美、美在哪里,这里发生过哪些有趣的故事。”在西南大学2021级生物科学专业的小羊(化名)眼里,这是一门没有边界的课,大家可以天马行空地畅聊,思想不受限制地碰撞。
这门课暗藏着闫罗彬对学生,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希冀——像徐霞客一样“朝碧海而暮苍梧”,像马克·吐温一样通过旅行“战胜偏见和狭隘”。
每到学期末,他会“偷偷”告诉大家,最后一节课要点名,大家必须来。
“我进了教室才发现,教室装扮得跟开茶话会一样。闫老师说期末考试内容二选一,要么上台表演才艺,要么写1000字论文,大家都抢着展示才艺。他还准备了零食,每人都有份。”西南大学2021级音乐学(师范)专业的孙艺回忆,大家表演时,闫老师开心地在台下录像,热烈地鼓掌,气氛像极了家庭聚会。
也有不少学生提交论文,闫罗彬会细心阅读、认真批改。他曾分享过一篇高分作业,看似是学生讲述一场旅行的放飞自我之作,讨论具象旅行和隐喻旅行,闫罗彬却能透过个人经历,觉察到学生对生活的思考。他兴奋地写了一大段评语,赞美和鼓励——“不但文笔一流,还能认真生活”。
所以,“旅行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在学生眼里,答案可以是“用心观察生活的美好”,可以是“人生不止一种活法”,也可以是“人生此旅要允许自己花时间在‘不必要’的事情上”。
也许,闫罗彬想教会大家的,正是用心生活、热爱人生。
课堂之外,闫罗彬和学生打成一片。在“旅行的意义”课程群里,他经常冷不丁发一张羊肉串的照片馋馋大家;也常常组织假期留校的同学野炊团建,他说“各个学院的同学都认识一下,说不定能撮合几对”;封校期间,他甚至干起了“代购”,“今晚想吃什么,我去买,大家提要求,我选择最便宜的”。
“遇事不决找闫老师”成了大家的共识。“他把每个学生都放在心上。”孙艺很遗憾,他们失去了一个生活中的“朋友”。
终点
闫罗彬走了。
学生纷纷惋惜悼念:“‘旅行的意义’就像心疗,春风冬阳抚照,可惜的是,我还没有真正‘学会’旅行。”
人生此旅,死亡是绕不开的终极课题。在闫罗彬家人的印象中,从被诊断为急性髓系白血病(m0复发难治型)并伴有严重肺炎以来,和病魔作战的闫罗彬一直说,他不怕死。
“人类的生命太过短暂,地貌的演化却以百万年为尺度,我们所看到的只是跌宕起伏的漫长地质历史镜头的一帧画面而已。”在一段科普视频里,闫罗彬告诉大家,“理解地表各种形态的变化,突破一万年的文明界限,探索百万年范围的地貌,是地貌学家的工作。”
这不是一个人的使命,而是一代代地貌研究者无尽的追求。
从高中偶然看到一幅丹霞风景意外结缘,到师从国际地貌学家协会红层与丹霞地貌工作组主席、中国地理学会红层与丹霞研究工作组主任彭华,10余年里,闫罗彬先后参与考察过全国200余处丹霞地貌,亲身感受千百年间大自然的磅礴力量。
“作为地理工作者,我们经常聊到人类和自然休戚与共。”闫罗彬好友、中国地理学会红层与丹霞研究工作组秘书长齐德利感慨,“了解自然也是了解人生。”
人生天地间,个人的生命旅途总有尽头,但对理想的追求、用生命点亮的火种可以接续。(记者赵宇彤)
原标题:一位教学生“如何旅行”的地理老师走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