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冬师傅,你这次又不收钱,老是这样我们怎么好意思?”
“乡里乡亲的有啥关系,补个轮胎举手之劳,有啥需要尽管打我电话。”
像这样的对话,经常发生在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王店镇先锋村村民沈建冬的修理铺。沈建冬是一名退役军人,也是一名拥有27年党龄的老党员。1997年退役返乡后,他学了几年修车手艺,2000年在南星桥村和先锋村交界处开起了“建冬修理铺”。
开张伊始,沈建冬就向乡亲们承诺:不管是三轮车、电动自行车、摩托车还是汽车,打气免费、检查免费、充电免费、借头盔免费,上门维修不换零件也免费。只要村民有修车需求,他随叫随到。
20多年来,“建冬修理铺”打响了名气,热心肠的沈建冬还曾经获得过“浙江好人”“最美诚信嘉兴人”等荣誉。
“钱又赚不完,方便大家才是最重要的”
先锋村地理位置比较偏僻,20多年前,经济条件相对别的村来说也很一般。于是,刚学成修车手艺的沈建冬纠结了一番:到底是去人流量更密集的集镇开修车铺,还是就近开在村里?
考虑了几天,他决定:“我就是土生土长的先锋村人,在村里开店生意可能没那么火爆,但是钱又赚不完,方便大家才是最重要的。”细心的他还考虑到,当时私家车不够普及,村民们的摩托车或电动自行车坏了,拖到七八公里外的集镇上修太麻烦。
按照当年的市场行情,轮胎打气1元、加油2元、做保养10多元到20多元……这些在沈建冬眼里都是“小钱”。“建冬师傅就是个大好人。别人家的车抛锚了需要上门维修,5公里范围内他都不收上门费。如果车子修好了,不需要换零件,也不收费。如果补个胎什么的,就收个成本费。”作为修理铺的老顾客,先锋村保洁员柏福珍边说边竖起了大拇指。
提到建冬师傅,浙江龙源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员工小李记忆犹新。她平时在先锋村租房居住,多年前一个冬天的夜晚,她在夜班回家途中摩托车忽然熄火,又冷又怕的她想到了在村里开修理铺的沈建冬。
“那时候已经晚上11点多了,修理铺肯定老早打烊了,我给建冬师傅打电话,没想到他一口答应。”小李回忆道。接到求助电话后,沈建冬一骨碌从被窝里爬起,匆匆赶到修车铺,不到10分钟就帮小李解决了难题。
因为没有更换零件,沈建冬坚持不收费,这个善举让小李感动得眼泪汪汪。“怎么会有这么好的人!那天晚上我真是给他添麻烦了,这么冷的天帮我修好车,他连钱都不肯收。”多年后提起这件事,她依然非常感动。这次冬夜的修车经历,让这位在异乡打工的姑娘充分感受到第二故乡的温暖,后来她也成了“建冬修理铺”的老顾客,还经常介绍同事光顾。
如今,“建冬修理铺”在当地村民中有口皆碑,被誉为享受得起的“4S店”。
“只要村民有需要,我就为大家服务到底”
除了收获乡亲们的谢意外,沈建冬经常听到的还有另外一句话:“现在私家车都这么普及了,你的修理铺还有生意吗?”对此,他表示,和过去相比,这几年的生意确实冷清了许多。
随着时代的变迁,原先分布在大街小巷的摩托车、电动自行车修理铺越来越少,让他觉得自己的修理铺确实有存在的必要。“摩托车啥的还是有人要骑的嘛,只要村民还有需要,我就为大家服务到底。”这就是这名退役军人的朴素心愿。在他看来,这些年因为修车,不仅和乡亲们结下了深厚感情,也和很多素不相识的人成了经常往来的好朋友。
“建冬师傅,我今天车子又坏在半路了,你能过来么?”像这样的电话,沈建冬经常接到。只要手头没急活,他肯定会第一时间赶去。
“家里人吐槽过,我的手机号码就是‘24小时服务热线’,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我在做多大的生意呢。”沈建冬乐呵呵地说。家里人经常开玩笑,他把小小的修理铺开出了“上市公司”的感觉,他也是个整天在家看不到人影的大忙人,营业时间上门服务算是分内事,深更半夜被一个电话喊过去也是常有的事。
“建冬师傅手艺好,为人实在,不会乱收费,这么多年我一直认准他。”家住海盐的杨师傅从事废品收购生意,经常在王店和海盐两地往返。有时候电动三轮车半途抛锚,他就会打电话给沈建冬。“建冬师傅一个来回要开几十公里路程,修车费收得不多,他还不计较油费,真是没话说。”
为了节约时间,很多回头客习惯性电话预约或微信预约,每次都能得到满意的服务。虽然“建冬修理铺”有营业时间,但沈建冬的修车服务24小时不打烊。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原标题:沈建冬:随叫随到的修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