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妃,即王嫱,字昭君,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而改称明妃,与貂蝉、西施、杨玉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昭君的美名,不仅在于沉鱼落雁的容貌,还因其不肯以金钱贿赂画工而被丑化,遭受汉宫冷落的悲怜形象,更在于她为了民族团结而自请出塞的家国大义。她的故事也成了历代诗家争相吟咏的题材,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历代吟咏昭君诗歌存世就有七百余首,其中不乏名篇佳作。如李白在《于阗采花》中,描写了王昭君的倾城容貌,斥责毛延寿贪污受贿、丑化昭君;白居易在《昭君怨》中,感叹皇帝昏庸、君恩浅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即事抒情,咏昭君来写家国身世之感。尤其是杜诗,以其语言凝练、气势浑厚、意境深远,最为世人称道。“独留青冢向黄昏”“环佩空归夜月魂”更是在人们心中塑造了难以磨灭的昭君形象。这些诗歌,尽管主题、寄寓各有不同,大多都将昭君出塞视为悲剧。王安石的《明妃曲(两首)》则一改前人对昭君命运的论调,立意新颖,议论精辟,引人共鸣。
《明妃曲》全诗如下:
其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其二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两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第一首诗,从明妃出汉宫之时的场景展开。绝代佳人,离乡去国,她泪痕满面,徘徊留恋,顾影自怜,即便是容貌暗淡“无颜色”,也令汉元帝心神摇荡,难以自持。在笔记小说《西京杂记》中,画师毛延寿因索贿不成而丑化昭君,最终落得被处死的下场。王安石在这里以艺术评论的口吻,来为毛延寿翻案,且不说这件事情在史实上有无依据,单讲昭君的美,她的神态、风貌,岂是区区画笔能描绘出来的,毛延寿实在是死得冤呀。“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远嫁胡地的女子知道自己再也没有归汉的可能,她穿尽了旧时的衣裳,日日盼望着故乡的消息。终于盼来了家人的来信,说什么呢?“你在那边要好好生活呀,不要惦念家乡给自己徒增伤感”,在这里,王安石借用家人之语,劝慰昭君。末尾两句,笔锋一转,大胆议论——“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即便是还留在汉宫又如何,你看那陈阿娇,少年时金屋藏娇的诺言,到头来也只剩长门宫里的幽怨。人生的失意与否,不在乎你身处何地,而关键在人呀!在这一点上,宫女的失宠与志士的怀才不遇,也就有了相通之处。
第二首诗,着重描写昭君在塞外的生活。与在汉宫遭受冷落不同,明妃出嫁入胡,礼仪隆重,毡车百辆,场面盛大。满腹心事无人诉说,只能弹着琵琶传与“自知”。日子渐渐过去,昭君得到了单于的宠爱,夫妻和乐,一边弹曲,相互劝酒,但仍然眼看飞鸿,盼望它捎来故乡的消息。她的心事只有汉宫宫女知道,但又不便明言,只好暗暗落泪。随后作者又借用行人的口吻,再次劝慰昭君,也使得全诗的思想达到高潮——“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这一句议论则较上一首诗更为大胆,犹如平地一声雷,惊遍时人。与汉元帝的“恩浅”相比,昭君在胡地深受爱重,同呼韩邪单于彼此知心,情真意切。“昭君呀,你既已得到知心人,就应该高高兴兴留在塞外,毕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贵在知心,贵在相乐呀,又何必区别是胡是汉呢”。在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王诗这惊人的议论曾被误解为“忽夷夏之大防”的荒谬之语。南宋范冲(其父范祖禹是王安石新法的反对者)甚至在与高宗赵构谈话时,对之肆意歪曲,不仅将其与“背君父之恩,投拜而为盗贼者”相比,还将“汉奸”“禽兽”这样的帽子扣到王安石头上。这种断章取义的解释,既忽视了昭君和亲结汉匈友好的历史事实,又割裂了王安石作《明妃曲》时的背景及心境,完全是片面的。
在这两首诗中,从故事的叙述、情感的传达,到精辟独到、发人深省的议论,层层递进,转折得十分自然。在王安石的笔下,昭君虽然远嫁胡地,哀愁凄凉,但始终眷恋着故国,留下了民族相亲的佳话,她的人生并没有因为“出汉”而被湮没。诗人通过“泪湿春风”“低徊顾影”“含情欲语”等细节性的描写,把那个风华绝代的美人带到我们面前。其后又用“汉宫侍女”“沙上行人”对琵琶声的“垂泪”“回首”,侧面烘托出昭君的忧愁。汉宫与胡地,一边是故土“莫相忆”,一边是新人“相知心”,在这样的对比下,她仍旧不以恩怨易心,即便获得了单于的倾心,在匈奴享受着盛大的礼遇,却也日日穿着汉宫的衣服思念家乡。情感之真挚,让人为之动容,可叹却更可敬!在他看来,汉元帝错失昭君,与画师无关,而在于平庸无能的帝王没有识人之明,用宫女的不得宠,来暗指志士的怀才不遇,含蓄地指责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埋没。诗人为昭君美貌蒙尘而叹息,因自己的怀才不遇而失意,但他并未消沉颓废,不管东南西北,身处何地,都要充满信心,积极对待生活。“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一语,则打破了胡汉地域之分,扫除了大民族主义偏见,亦是发出深切感慨,虽然才士不遇乃天下常有,也渴望明君与之知心相乐。千年过去,我们再细细品味这两首诗中极具政治眼光与现代思维的议论,其韵味深长、含蓄隽永,包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让人回味无穷,堪称传世佳作。
《明妃曲》在尊重昭君出塞历史真实的基础上,结合了北宋的社会现实,以高度的思想性、艺术性,多样的表现手法,精辟独到的议论,闪耀于世。此诗一出,迅速轰动北宋诗坛,欧阳修、司马光、梅尧臣、曾巩等名家争相唱和,不仅使大多数前人之作黯然失色,也将宋代的咏昭君诗词推向了新的高度,同时,对宋以后昭君诗词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原标题:人生乐在相知心——王安石《明妃曲》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