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桥

大中桥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大中桥位于南京市秦淮区通济门内,龙蟠路、大光路、建康路、白下路交汇西侧,古称白下桥,是南京古桥,是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桥墩为历史原物。大中桥几经拓宽,现为南京城南的一处交通要道。

早在六朝时期,现在的大中桥一带是当时建康城的卫城“白下城”之东门,杨吴(后为南唐)筑城时,就青溪河挖掘护城濠,有桥跨濠而处东门之外。门前青溪横跨大桥,得名“白下桥”,这便是最初的大桥。

抗清名臣黄道周在白下桥畔殉难,南京人将白下桥名改为大忠,后为避清廷–,称大中桥,桥名沿用至今。

大中桥已有近千年历史,早在六朝时期,现在的大中桥一带是当时建康城的卫城“白下城”之东门,杨吴(后为南唐)筑城时,就青溪河挖掘护城濠,有桥跨濠而处东门之外。门前青溪横跨大桥,得名“白下桥”,这便是最初的大桥。

唐高祖武德九年(六二六)迁金陵县治于此,改名白下县,城东门便成了白下门,城门前青溪上的桥得名白下桥。唐代时白下桥旁有个名为“白下亭”的驿亭,与白下门隔河相对,垂柳映青溪,芳草碧连天,明代被列入了金陵十八景。吴门画家文徵明的从侄文伯仁将它精心绘入了《金陵十八景册》之中。它之所以赫赫有名,还因为它当时是文人雅士送往迎来和饯别之所。唐代大诗人李白游历金陵时曾寓居于此。在《金陵白下亭留别》中写道:“驿亭三杨村,正当白下门。”离开金陵西去后,在《献从叔当涂宰阳冰》(“从叔”即父亲的结拜兄弟、著名文字学家、书法家、当涂县令李阳冰)诗中云:“小子别金陵,来自白下亭。”可见李白对白下亭感情难却。宋代诗人任斯庵所作的“金銮殿上脱靴去,白下亭东索酒尝”的戏语,生动形象地勾画出诗仙酒圣李白豪放的性格和潇洒的神态。

宋朝建康府城仍沿南唐旧制,白下桥和白下亭仍在。王安石罢相后,居住在半山园,从东门入城,必经白下桥和白下亭,曾写过“门前秋水可扬舲,有意西寻白下亭”,王安石接苏东坡来金陵游钟山后,他曾在白下桥为苏东坡饯行,赋诗:“穷源莫过青溪口,送客每经白下桥”。王安石还写下了“东门白下亭,摧甓蔓寒葩”等诗句。亭边还建有白下寺,上面匾额为宋朝名臣寇准所书。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被元军俘获押解赴元大都(今北京)路过建康时,就住在白下桥附近的驿亭内。

据元朝《至正金陵新志》记载:“白下桥,一名上春桥,在城东门外,其侧有白下亭。”到元代时,白下桥已改称为上春桥(亦称“长春桥”),而改名的原因则是“以白下之名,不宜举子”,即当时的人忌讳“白下”二字,因其容易误为“没有下人(后代)”。故而改称为上春桥。

明万历上元县志载,此处旧有大桥(现淮清桥)、中桥(现四象桥)各一座,明初两座桥合并为一座桥,故合称大中桥。明清时扩建大中桥附近的白下寺,占地三四十亩,香火鼎盛,此后消失于沧桑岁月中。

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南京被清军占领后,明天启进士黄道周与郑芝龙等在福建拥立隆武帝,被封为武英殿大学士。自请前往江西征集军队,抗击清军南下。行至婺源时,突与大队清军遭遇,因孤军无援,战败被俘,后在白下桥畔殉难。隆武帝追赠其为文明伯,谥忠烈。为纪念明末清初英勇献身的黄道周,南京人曾将白下桥名改为大忠,后为避清廷–,复称大中桥,该桥从此名声远扬。

现状

如今,大桥几经拓宽,已成交通要道,连接着城东干道,为城南主出口。桥下,清澈河水嘶嘶流淌,两旁垂柳映青溪,一片葱茏景色,附近市民在河边小径悠闲地散步,晒着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