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糖尿病,饮食+运动能代替药物吗?

“我的空腹血糖是8,不算特别高,能不能不吃药或打针,光靠饮食和运动来降血糖?”李岩(化名)被确诊糖尿病后,却担心药物会损伤肝肾功能,不愿意规范服药,但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医师李蕾表示,想要将糖尿病控制好,药物、饮食、运动、健康教育和定期监测一样都不能少。

药物可以保护胰腺功能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11.9%,糖尿病前期检出率为35.2%,其中2型糖尿病是主要类型,50岁以上成年人患病率更高。

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环境污染、家族遗传都是导致糖尿病发生的主要因素。调整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确是降低血糖的必要手段,但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仅仅降糖还不够,因为此时,患者的胰腺功能已经受损,如果不及时保护和修护胰腺功能,损伤过重或长期积累,可能会让胰腺组织功能越来越差,血糖控制效果也会越来越糟糕。而合理用药就是能保护和修护胰腺功能的直接手段,是控制糖尿病发展的重要手段。

这种情况糖尿病还可能“逆转”

药物治疗虽然重要,但也不是所有糖尿病患者一经确诊后都必须终身服药。如因为过度肥胖导致的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能在早期发现时,能快速将体重减轻至达标,并通过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等综合手段将血糖尽快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并且能保持1年以上,可以解除高糖毒性,有望达到无药临床缓解。

当然,其他类型的糖尿病患者也不用灰心,毕竟糖尿病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如果没有并发症,糖尿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其实没有影响,降低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血糖控制不好对血管伤害太大

糖尿病最可怕的并发症是对大血管和微血管的损伤,常见的大血管并发症就是心脑血管并发症,比如脑梗、脑溢血、心梗,另外还有动脉粥样硬化并发症,比较典型的就是下肢血管病变导致糖尿病足的出现,致残致死率都很高。

而微血管病变主要表现是出现视网膜病变,引起视网膜脱落或白内障的发生,是导致失明的重要原因。

糖尿病还会引起肾脏病变,现在慢性肾功能衰竭,需进行肾透析或肾移植的患者,约有20%是来源于糖尿病患者。

另外还有妊娠糖尿病,如果孕妇出现妊娠糖尿病并且没有管理好,会直接影响宝宝的健康。在怀孕期间如果发生了宫内高血糖暴露,出生后,宝宝患过度肥胖或代谢综合征的几率会大大增加。

我们对糖尿病还有这些误会

1.空腹血糖正常就代表血糖不高?

血糖的筛查包括了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餐后两小时血糖的监测。很多人检测血糖只检查空腹血糖,这会导致有约50%的早期糖尿病患者漏诊,因为2型糖尿病早期是以餐后高血糖为主,因此要注重血糖的全面监测。

对于健康人群而言,要坚持每年一次的规范体检,而对肥胖、糖尿病家族史、妊娠期间出现高血糖或是妊娠期糖尿、生产过巨大胎儿等的高危人群,需要每三个月或半年就进行一次血糖筛查,尽早发现尽早管理,能大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糖友平时只测血糖就够了?

糖尿病患者除了控制血糖外,还应该监测其他器官的健康状况,通常情况下,患者每半年要做眼底检查及尿白蛋白、血压、血脂等检测,动态观察患者的视网膜、肾脏、动脉的健康情况,一旦出现症状就能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尽可能阻止并发症的进一步发生和发展。

3.不吃糖+不吃碳水化合物=控糖?

有的人不重视血糖,有的人却是谈糖色变,拒绝任何含糖的或升糖快的食物,又或者干脆不吃碳水化合物,用水果来代替主食,这些方式其实更不可取。调整饮食结构应保持食物多样,主食定量、蔬果奶豆丰富,在控制血糖的同时,保证每日能量适宜和营养素摄入充足,拒绝重盐、重油、高碳水的食物,限制饮酒,同时坚持合理的有氧运动,建议每周最少2次30分钟或每周15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果有消化不良等特殊情况的糖尿病患者,一定要让专科医生制定最适合自己的饮食方案。

原标题:得了糖尿病,饮食+运动能代替药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