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11月1日,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从国内出发。即日起开设“南极纪行”专栏,刊登记者跟随“雪龙”号参与南极科考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11月1日,是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起航的日子。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我早早醒来,到了餐厅,发现已经有很多队友在用餐了。早餐后,边防警察登上“雪龙”号,对全体船员和科考队员做边检查验。
停泊在上海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的“雪龙”号、“雪龙2”号,以及停泊在江苏张家港码头的“天惠”轮,计划于当日10时整同时起航。这是我国首次由3艘船执行南极考察任务,考察队由来自80多家单位的460多名队员组成。
起航仪式大约于当日9时30分开始,“雪龙”号有60名队员代表3艘船上的全体科考队员在码头列队,我有幸成为其中之一。站在队列里,感到阳光明媚、天空湛蓝,脚下是坚实的大地,祖国的大地。而我们即将远离这片土地5个多月,去探索地球最南端的大陆及大洋。这次南极考察,我国将建设第5个南极考察站——罗斯海新站,这是继长城站、中山站之后的第3个常年考察站,也是首个面向太平洋扇区的考察站。建成后预计可接待度夏考察人员80人、越冬考察人员30人。围绕气候变化对南极生态系统的影响与反馈开展调查,也是此次南极考察的重点任务。考察队将在东南极的普里兹湾、宇航员海,西南极的罗斯海、阿蒙森海及南极半岛邻近海域开展生物生态、水体环境、沉积环境、大气环境及污染物分布综合调查监测,还将在南极大陆开展生态系统、近岸海洋环境、土壤环境、地质环境、大气环境、雪冰环境、空间环境综合调查监测,深入研究南极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此外,本次考察还将支撑国际南极科学前沿领域的合作研究,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意大利、韩国、俄罗斯、智利等国开展后勤保障方面的国际合作。
起航仪式上,上海市市长龚正和自然资源部部长王广华先后致辞。随后,王广华给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领队张北辰授队旗。随着一声“起航”的命令,队员们在张北辰的带领下排着整齐的队列登船。汽笛声响起,所有人的心情都激动起来。我跟着前方队友的脚步快速前行,心中不由升起一股激昂与豪迈。这种激昂与豪迈,我在5年前送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出征时体验过,在3年前送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出征时体验过。如今,我成了出征队伍中的一员。但来不及多想,我快步走过舷梯,离岸越来越高,汽笛依然在鸣响,呼喊声一片。我们很快就登上甲板,亲友们围拢过来,无数挥动的手臂,我看到一位母亲悄悄流下眼泪,听到许多个声音混杂在一起,高喊着“平安归来”“一切顺利”“多保重”。前来送行的领导和同事也在使劲地向我挥手。我一边拿着相机拍摄送别场景,一边向他们挥手致意。全体队员们一遍遍动情地齐声高喊:“凝心聚力,顽强拼搏!”“感谢祖国!感谢亲人!”
船缓缓驶离,离岸越来越远,但挥动的手臂一直举在空中,迟迟不肯放下,似乎那手臂的挥动就是千言万语。船越来越远了,送行的人群成了一片黑影,直到连黑影也看不见。队员们依然舍不得这短暂的告别时光,他们留在甲板上,利用最后的手机信号和亲友们通话。
我试着平复内心的激动,来到驾驶台,拍摄了船长等人驾驶“雪龙”号出港的画面。“雪龙2”号与“雪龙”号一前一后,驶向大海。当日下午3时10分,我再次来到后甲板时,海水呈现出深蓝色。我恰巧看到不远处的“雪龙2”号,开始转向,前去与“天惠”轮会合。雪龙“两兄弟”承担着不同的使命,奔向南极。
当日下午4时,船上开展了救生演习。七短一长的信号响起后,全体队员迅速穿上救生衣到指定位置集合。经过这次演练,大家之前学到的安全和救生知识在实践中得到了巩固。
风平浪静,船轻轻地摇。漫长的航行刚刚开始,考察队的各项工作已有条不紊地展开。夜里站上甲板,船舷下是被“雪龙”号激起的白色浪花,头顶是满天繁星。
原标题:南极纪行|起航,征程是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