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贵祥:描摹军人日常生活中的心灵轨迹

我认识文清丽好早了,她在军艺(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文学系读书时送过我她的一本散文集,写得充满了感情,我爱人喜欢看。近五六年来,她平均每年创作七八个中篇,刊发在全国各大文学刊物上,又得了《小说选刊》年度奖,《小说月报》百花奖,我看到了她的突飞猛进。最近她又捧出了长篇小说《从军记》,我读完感觉这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军旅文学作品。

《从军记》我认为它最吸引人的特点,是平实。平实不是平淡,是真切。全书以诚恳之笔讲述了黄土高原一个农民家庭兄妹三人从军的故事,他们没有任何背景,靠自己的努力,两个哥哥成为共和国将军,妹妹成为了著名作家,故事本身就足够吸引人,很励志。它告诉读者,成功是靠自己奋斗出来的。这部作品的可贵就在于,作者没有编造离奇的故事,哥哥们没有参过战,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也就是说他们两个农民子弟,在和平年代,靠一步一个脚印当上了将军,他们一个从基层部队到总部,又从总部到荒漠部队,几起几落,初心不改;一个在缺氧高寒的雪域高原奋斗三十多年,终于当上了将军,却因军队改革的需要,脱下心爱的军装,与部队一起转业地方,即便退休了,心心念念仍牵挂着部队。妹妹从做方便面、为老干部服务、奔赴汶川抗震救灾到为军队出版工作默默奉献,每个细节都很扎实。而全书叙事者的视角,又是妹妹——一个军旅女作家的眼光,就更真实可信,更具有感染力,会引起读者的共鸣。

全书通过兄妹三人的奋斗史,展现了我们国家和军队近四十年的变革,以女作家的细腻之笔,从部队参战、抗震救灾、军事演习到香港回归、青藏铁路开通及部队的重大改革,是一部个体化的发展史,我相信无论当过兵还是没当过兵而想当兵的青年,都会爱上这本书。

同时,它又是一部结结实实的、优秀严谨的军事文学作品,从军人的日常生活到陆海空火箭军部队的所见所闻,很接地气,每一个细节都经得住推敲,全书充满了激情,洋溢着对军队的爱,对战友的爱,对父母的爱,满满的正能量。

这部小说不但是一部从军史,还是一部女作家的成长史,它告诉读者,一个爱好文学的女孩是如何成长为一名军旅女作家的。书中讲述了主人公从平淡的军营生活中如何捕捉文学种子,又如何让这些种子发芽开花的。作品告诉有志于创作的人,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但又高于生活。一个作家成功的秘诀永远是阅读和体验,从这点讲,这本书的主题具有军旅作家和军人的双重意义。

文清丽的笔墨是自信的,从女主人公李晓音初次当兵到成为大校军官,一路写来,三十四万字,没有大的事件,字字句句,全是细节,这很考验作家的功力。写了多半辈子小说,我的体会是故事好编,细节难写,一个细节露出破绽了,读者就不信任你了。而且文清丽把三十多年来社会流行的歌曲、电影、电视剧,军官制度改革、服装变迁,出版行业从胶片到数字化流程,军人生涯从总部机关、基层连队,高原、都城,到总部首长办公室的布置,通过主人公的视野,一一写来,作为一个兵龄四十多年的老兵,曾从事出版工作多年,我是没挑出毛病来的。更有意味的是,她还把笔墨延伸到国外,使小说有了厚重而开阔的大背景。

在书中她写了很多感情,父母情、兄妹情、战友情、同学情、同事情,笔笔洋溢着爱与感恩,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乡村女孩李晓音能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大校军官,成长为一名女作家,就是因为她置身于亲情的呵护中,置身于军营这所大学里,如果没有新兵时班长的教导,没有食品厂的教导员的荐才,没有基地主任的用才,没有出版社的老编辑的传帮带,她是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大校军官的。

当然,作为一名老兵,我最喜欢的还是她笔下的军人生活,女主人公下潜艇、上飞机,去驻香港部队采访,冬季拉练时的细微感受,射击时的紧张,打光靶的懊恼等,没有扎实的生活是不可能写出这样富有质感肌理的细节的。

文清丽正是凭着这样一个个扎实的细节来构建她的这部长篇小说的,去传奇化,以生活的质感来塑造她作品中的主人公。李晓音小说中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这样的人物才是我们的军事文学作品中值得关注的,文学是什么,文学是人性,是写出主人公内心的幽微,写出别人没有发现的那些让我们动情的部分。当我们为主人公命运感同身受时,这部作品才成功了。

作品中还有另一个女主人公,我认为塑造得也较好,那就是李晓音的好朋友秦小昂,她几乎是以李晓音的对立面出现的,她出身干部家庭,漂亮、聪明、多才,在秦小昂生活道路上,两人一会儿是朋友,一会儿是对手,以不同方式鞭策着李晓音。秦小昂也有一些毛病,但她是可爱的,因为她是真实的,本质是善良的,是李晓音人生中最好的朋友。作者最后借两出戏文说出了秦小昂的悔恨和不甘时,我认为是成功之笔,完成了秦小昂的心理变化历程。一部好小说,把一个人物从头到尾写得一成不变,那是失败的。特别是长篇小说,在庞大的体量中,主要人物一定是流动的,是变化的,它不能是标签化的,即便是配角,他或她也必是生动的。

说到戏文,我又要多说几句,文清丽近年迷上昆曲,写了十几篇关于昆曲的小说,昆曲这个古老的戏剧使她的行文有了来路,甚至有了去处。在这部小说中她借助了京剧、秦腔、昆曲、评弹元素,使该作品打通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通道,我认为是可喜的。

地方戏、民歌及各个时代的歌曲、影视作品,无疑是那个地域,那个时代民众的精神之魂,而文清丽在《从军记》中展现的军旅特色的歌曲、影视剧,更让每一个军人,又回顾了那些经典的作品,比如电视剧《潮起潮落》《和平年代》《父母爱情》,比如电影《闪闪的红星》《弹道无痕》,歌曲《当兵的历史》《强军战歌》,说实话,有些我还查了一下,时代是准的,证明她做足了功课。

这部小说,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一直写到当前,至少在我有限的阅读经历中,还没有看到这样能直面反映现实题材的军旅小说,这样的作品还很少,文清丽开了一个好头。作为军旅作家,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反映我们时代、反映当下官兵奋斗的好作品。

原标题:徐贵祥:描摹军人日常生活中的心灵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