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城市是人类的杰作,而乡村是上帝的杰作。福建将乐良地村,一个绝美乡村的古村落,一幅承载历史文化的水墨画,一件最具活态的人文瑰宝,同绘神州圣景,共享艺术妙境。
一、镇村特点
万全乡位于将乐县西南部,东连黄潭,西邻泰宁龙安,南毗明溪盖阳,北与泰宁开善交界,总面积196.1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乡政府所在地万全村距县城58公里。万全乡人文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生息。千年古刹证觉寺座落在常安村太平山,始建于唐武德三年(620年);良地村古民居拥有丰富的古建筑群;竹舟村在宋代就已建了碗碟墩瓷窑;陇源村拥有全国最大的千年紫薇树群。
良地村位于万全乡之北端,其西与泰宁县余际村紧邻,四面群山环抱,是一个生态优美、田园式的古村落。该村初创于北宋中早期,至今一千多年的历史。村内原生态保存良好,至今完整地保留着由庙、祠、宅、仓、桥等各类建筑组成的良地建筑群。
二、村落价值
该村于2012年进入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4年获评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该村粮仓遗址大小共12处,可存放稻谷百万余斤,这种大面积集中兴建一处的社仓群属我国少见。良地村留存众多书院、书楼、书斋、书室,为理学家梁月山所创办,带动了村内崇文重教的良好风气。
三、历史沿革
古村落形成于宋,繁荣于明、清时期,保存较好。选址于山间盆地,依山傍水,空间布局突显乡土建筑特色,以村落沟渠相贯通,其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土木结构为辅,以各家族聚居为主要形式。总体体现着客家先民以人为本,崇山敬水、和谐万物的朴素人生观和价值观,显示出特有的传统乡土建筑文化,是闽西北客家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
四、居民构成
全村共有107户、512人。考古资料表明,宋代良地村就有客家人在此居住,明清时期成为将乐县有名的深山客家聚落,是探索客家祖地源流,客家迁徙,鉴赏深山客家村的历史发展和珍贵文物的好地方。
五、文化特色
良地村民风古朴,文风悠长,历代人才辈出,杰出者如清代著名理学家梁月山等人,影响极广,有“城内杨龟山,城外梁月山”之说。同时,良地还是红军时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拥有较多的涉台因素等。
1、自然环境优美
根据《良地梁氏族语》记载,良地古村四面群山环抱,村落景观优美,聚落构成诸要素齐整完备,后人概之为:良乡八景 ,即:东山晴雪、三暮雨岚、后林霜叶、虹岭瀑流、磜缝晚照、茅峡朝烟、社亭云树、文阁风蝉等。《下良地形胜记》称之为: “三阳坚固,五户重关,所谓紧如葫芦喉者吁。更可爱者,天门开,地户闭,磜下横山堜,一字文星迭拦,各溪口交牙交杖,则血脉毕收矣。”现今村周边仍然是古树参天,名贵树种林立,卵石层叠的溪流清澈见底、涓涓流淌。
2、建筑遗存丰富,建筑类型较多
由庙庵、宗祠、宅第、社仓、廊桥、宋代开基祖及村落遗址和祖墓等各类古建筑组成的良地古建筑,既是良地这一山地古村落景观建筑的核心组成与精华所在,也是闽西北客家乡土建筑的完美展现。村落巷弄依山势左右相连,古驿道山岭贯穿村头与村尾;古建聚落则上下参差、依山就势、层层叠叠,墙脚或蛮石高筑、或吊脚立柱;村落核心区段沿山溪两岸七百多米、保存着相对完整的宋代至今的河卵石、河堤与驳岸景观,在福建乡村古建聚落中十分罕见。良地的山水自然景观与山地古建聚落环境是福建乃至我国少有的山地型村落建筑构建方式的完美展现。
3、非物质文化多样,宗教文化浓厚
目前村内尚存大量的梁月山书籍印版。同时还拥有丰富的当地民俗文化资源:传统春节放孔明灯,舞板凳龙、擂茶文化、砸笋文化等。
明清时期,良地村非常注重宗教、民间信仰建筑的建造,从北面村口至南面村尾分布建有: 廊桥内佛道龛、桥头连建集灵宫(同时供有如来、真武帝、妈祖、许真人、萧公尊王、本坊土地福德神等6个神位) 、左侧民主公王庙、文武庙 (原名文昌阁,后增祀关公,遂更名文武庙)、梁氏宗祠等。每逢节日和祭祖时日,村民都纷纷供奉参拜,保持着传统的佛、道以及一些客家特有的民间信仰与供奉仪式。良地村的宗教与民间信仰文化相融共处、源远流长。
4、全国罕见社仓建筑群
社仓建筑群位于良地村东北侧溪流西岸一级台地上,成错落有致状态。大小共12个,以一层为主,个别为楼。良地村先民们将粮仓集中一处构建、仓储,丰收时各用各的,饥荒灾年统筹救济安排用粮,所以形成大量谷仓集中一处的“社仓”群,社仓外设置的晒谷坪、碾坊、水车、石臼等作坊,是社仓的有机组成,这是十分罕见的个例,福建仅见,全国罕见。
5、将乐县境内革命老区
1931年下半年,红四师第一团驻扎在良地并协助成立良地乡苏维埃政府,开展打土豪、扩红筹款等活动;1933年12月红军第三次解放将乐,红十九师进驻良地村,至今良地民居墙壁上仍保存有当年的宣传标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