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岩前镇忠山村

一、村庄概况

忠山村位于三元区岩前镇东部,距三明市区39公里,交通方便,全村458户1728人。2007年先后被评为省历史文化名村和福建最美乡村,2012年荣获三明市“首批红军村”,2014年3月列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4年11月列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2015年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福建省“五古丰登”活动示范点,2016年被评为福建省最美休闲乡村和福建乡村旅游特色村。优越的光照和水土条件,使忠山成为该区传统的农业耕作区,盛产稻米、果蔬,当地有民谚云:“忠山十八寨,家家有米卖”是这一现象的真实写照。

二、历史沿革

忠山村,古名“十八寨”, (因古时村子周围建有大小十八座山寨而得名)(据《归化县志》)相传,忠山之名始自乡人邓文铿之别号“忠山”。邓文铿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擢登乙丑科进士,官至佥都御史,后转苑马寺卿,因地以人重,故把文铿别号贯入更名,以资纪念。

忠山村历史文化氛围浓厚,传统文化丰富,文物古迹众多,尤以民居聚落见长。古村落形成于唐,繁荣于明、清时期,保存较好。村庄选址于山间盆地,依山傍水;空间布局凸显闽中乡土建筑特色,以村巷沟渠相贯通,方便宜居、环境优美,兼御寇防盗之功能;其建筑以砖石木结构为主、土木结构为辅,以各家族聚居为主要形式,兼有繁缛与简洁二种建筑形式。平面布局既统一又变化多样,总体体现出忠山先民以人为本、崇山敬水、和谐万物的朴素人生观和价值观,显示出特有的传统建筑文化,是闽中山间盆地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

传统村舍建于山前阶地和河岸台地之上,背山临水,平畴环列,四周山常绿,双溪水常清,形成“青山献秀、碧野四合”的旖旎景观。忠山村内,现保存有五十余座基本完好的祠堂宫庙、民居、桥梁、墓葬等古代建筑,其中有十余座被批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古街区面积七万余平方米,古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其基本完整的街巷结构沿用至今,古民居与街巷相互交融,集中成片(群),不仅完整,而且有利于保护利用。

三、历史文化特色

忠山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非常丰富,保存有许多独特文化现象及民俗 ,代代相传,至今不衰。如迎急脚尊王节、谢神节以及祖图崇拜等。忠山地方特产如忠山老酒、忠山豆腐及剪纸、插花等手工技艺远近闻名。

忠山又是一片富有革命传统的热土,是三明市第一批“中央红军村”。1934年4月,寻淮洲、粟裕率领的红七军团工农红军红七军团由沙县、归化向永安挺进时,解放了忠山、眉山、富源等地,并以此为后方基地,攻打永安县城,解放永安,派出红军和赤卫队消灭了星桥、大湖等处的反动组织大刀会,使忠山红色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5月,在红军帮助下,建立忠山乡苏维埃政府,组织政权系列归属党政合一的红九团军政委员会。忠山党支部和苏维埃政府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以计口分田、抽肥补瘦的办法分田、分地。积极筹粮筹款、购买苏区发行的战争和建设公债券,以烈士许瑞芳为代表的一批农会骨干响应党组织号召,参加了红军队伍。忠山村红色革命遗址不仅保存完整,而且形成系列,共有粟裕、寻淮洲旧居,红七军团指挥部,红军战地医院,忠山乡苏维埃政府所在地等十余处。并留有多条红军标语、红军借谷证、建设公债券,红军和赤卫队武器等。

由于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的原因,忠山村历史上长期处于闽中与闽西两大文化板块的交流与磨合的切迹范围内。境内形成了特征鲜明,赋寓文化意境的独特人文景观,使各种文化思潮在这里得以驻足休整,乃至光大其军。宋、元以来,以“朱程理学”为代表的儒学传统继续得到继承与发扬。与此同时,佛教与道教亦在此找到丰沃的土壤,形成此地“寺观林立,庵堂星罗,钟鼓之声相闻,弦诵之音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