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铜陵市郊区大通镇

大通镇古名澜溪,建镇已有千年,历史上曾是一座名蜚中外的江南重镇,清末民初时与安庆、芜湖、蚌埠并称安徽“四大商埠”,有“小上海”之美誉,是中国现今独一无二的江心古镇。

一、镇情概况

大通镇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地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的北大门。区域面积70.7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8平方公里),辖6个村、4个社区、2个居委会,人口2.8万。境内合铜黄高速、沿江高速、铜九铁路、宁安高铁等高速、高铁纵横交错,坐拥长江黄金水道,毗邻九华山国际机场,水陆空交通便捷。

近年来,大通镇坚持以规划引领为抓手,以文化传承为核心,以生态保护为重点,以完善功能为支撑,依托“国家级长江淡水豚自然保护区”,积极打造长江中下游独一无二的“江豚小镇”,大力发展以“长江古驿、江豚小镇”为主题的文化旅游产业,先后获得“联合国迪拜人居环境奖”、“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文明村镇”、“国家卫生镇”、“全国重点镇”、“中国农村改革典型镇”、“全国新农村建设典型镇”、“全国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乡镇”、“国家级生态宜居示范乡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首批“中国特色小镇”、“国家4A级旅游景区”等称号。

二、历史沿革

大通古镇历史悠久。这里是春秋吴楚两国争霸于周景王八年(公元537年)所打“鹊岸之战”的发生地,见诸史料记载已达两千五百余年。西汉设“铜官府”(为当时全国唯一)开展“梅根冶”的地方;唐代,朝廷在此设置“大通水驿”,为全国当时1600处水陆驿站之一;新罗国(今韩国)王子金乔觉是从这里上九华修成地藏菩萨的,因此这里成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九华山”的门户——“九华山头天门”的所在地;正式建镇于宋元丰八年,至今已近千年,宋代诗人杨万里曾写过著名的《舟过大通镇》一诗,为其最好的例证。

大通鼎盛时期是在清末民初。清政府1853年前后在大通设驻了“大通水师营”。清同治年间,清政府变大通江防要塞为经济关卡,在和悦洲建立“盐务招商局”,统辖和督办沿江数省的盐务,遂演变成一座初具规模的繁华商埠和重要港口。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和悦洲的物流贸易、工商业、手工业进一步扩大和发展,千舟引渡,商店林立,货物如山,各种商号、银楼、钱庄、赌场、妓院、烟馆等一应俱全,出现了当时沿江流域不多见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城市色彩,博得“小上海”之美誉。

1911年11月14日至1912年5月,大通是长达半年的安徽临时省政府所在地。从清末至抗战前,大通市镇建设出现了拥有三街十三巷的密集街市建筑群。这一时期,弹丸之地的和悦洲,人口曾多达七万人(连同流动人口,号称十万),各种作坊、商行林立。各类服务性行业随之纷纷兴起。古镇大通也因此与安庆、芜湖、蚌埠齐名,并称安徽“四大商埠”。

大通镇于1949年4月解放后,曾先后设市、区、公社、镇,曾属皖南行署、安庆、池州专署、铜陵县。2004年5月,原大通镇和原新建乡整建制合并成立了新的大通镇。2004年11月,大通镇整建制划归铜陵市郊区管辖,成为铜陵南部城区的核心区。

三、历史文化特色

大通镇历史文化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中国现今独一无二的江心古镇

长江从青藏高原浩浩荡荡奔流而下,在长期的冲刷和堆积作用下形成了众多的江心洲,目前旅游开发较好的主要有镇江的世业洲、南京的八卦洲、张家港的双山岛、武汉的天兴岛等四大江心洲。四大江心洲旅游开发模式基本上可以归为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和休闲度假旅游开发两大类。大通和悦洲是目前已知的唯一江心古镇。

二是多元文化交融汇聚的近代通商口岸

大通为千年古镇,旧中国通商口岸之一,长期的儒文化、佛文化、基督文化相互影响、兼收并蓄,形成了独特的开放、包容的长江文化,并成为其杰出的代表。

三是长江流域清末民初市镇繁华的印象缩影

大通鼎盛时期是在清末民初。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和悦洲的物流贸易、工商业、手工业空前繁荣,千舟引渡,商店林立,各种商号、银楼、钱庄,赌场、妓院、烟馆等一应俱全,市镇建设出现了拥有三街十三巷的密集街市建筑群,与安庆、芜湖、蚌埠齐名,并称安徽“四大商埠”,是沿江清末民初集镇繁华的典型代表。

四是具有典型徽风皖韵的江南水乡

大通地处沿江江南,襟江带湖,山环水绕,气候温和,景色宜人,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

五是历史文化遗存丰富

大通镇历史传统建筑群集中地区为和悦街、澜溪街两个历史街区,隔江相望,一江两岸,各具特色。在两个历史街区广泛分布的传统民居建筑,大多朴实无华,是对民间居住生活形态的忠实反映,既体现了徽派建筑的风味,也反映了因水而生的商业城镇的基本格局。

除此,镇内和和悦洲上还分布着天主教堂钟楼、龙泉古井、九华山头天门——大士阁、羊山矶、淡水豚自然保护区、大通自立军起义指挥部遗址——大关口、圣公会旧址。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很丰富,包括鹊江龙舟赛、舞龙灯、大通茶干制作技艺、大通白姜制作技艺、大通小磨麻油制作工艺、大通藤编制作工艺、大通手工杆秤制作工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