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镇

西溪南镇隶属于徽州区。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建筑文物与重大事件并容,历史和人文两种文化特色兼具。既有明清民居古建筑的古色古香,又有私家园林的美妙之处。1996年11月,镇内古建老屋阁及绿绕亭,被国务院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1月,西溪南镇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第三批历史文化名乡镇。

一、基本概况

(一)地理位置

西溪南镇位于徽州区西南部,与徽州区的岩寺镇、潜口镇、呈坎镇及黄山经济开发区、休宁县万安镇接壤,介于东经118°12'─118°18',北纬29°48'─29°56'之间。西溪南是黄山新城的北大门,2009年6月被安徽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第一批扩权强镇试点镇,现已被列入黄山市新一轮城市发展核心区域,区位优势十分明显。镇政府设立在西溪南村丰南大道,距岩寺古镇4公里,市府所在地屯溪10公里,黄山风景区40公里,歙县15公里。合铜黄高速公路徽州区出口设在该镇琶村。岩竦公路、黄山经济开发区梅林大道及北京—福州、杭州—黄山高速铁路,皖赣铁路三条高铁并站建设的黄山北站设在境内长林村,交通非常便捷。

二、历史沿革

唐代西溪南为游山乡,南唐时因该乡舒雅中状元,改名中鹄乡,民国时分属通德乡、丰林乡。抗战初,新四军二支队驻西溪南,三支队驻琶村、琶塘。建国初,西溪南、芝篁、过塘等村属歙县第二区,西山、伊坑、琶村、竦塘、金霞、竺川、石桥等村属第三区。1952年8月,分设西溪南、上长林、下长林、坑上、竦塘、琶村6乡,前3乡隶属岩寺区,后3乡隶属潜口区。1955年12月,西溪南、上长林、下长林3乡合并为西溪南乡,坑上、竦塘、琶村3乡合并为琶村乡,均隶属岩寺区。1956年12月,琶村乡并入西溪南乡。1958年10月,撤销西溪南乡,划归岩寺人民公社。1959年4月,设西溪南管理区。1961年1月,撤销西溪南管理区,成立西溪南人民公社,下辖西溪南、坑上、竦塘、琶村、长林、伊坑、芝篁7个大队。1962年3月,长林大队分为长林、过塘2个大队。1978年8月,琶村大队分为琶村、东红、石桥3个大队。1983年,撤销西溪南人民公社,成立西溪南乡。1988年3月徽州区成立后,属徽州区。2001年8月,撤乡设镇,改设为西溪南镇。

三、主要历史建筑和人文痕迹

(一)历史建筑

1、老屋阁及绿绕亭

老屋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务院1996年11月公布)。位于前街偏西。据《丰南志》载:(屋)“在渔翁塘西岸,此为元代所建”。其中揉合了宋代的一些建筑艺术。解放后一直受到政府的重视和保护。屋为天井式合院,二层楼。前为门屋;中进为正屋,夹有天井、水池;心间为堂,两侧为房;天井东西两侧为廊及小天井,楼梯置于西。楼上高敞,房间木板间隔;楼下低暗,编苇夹泥墙间隔。月式梁,垂莲柱,罗汉枋,云拱,雕镂精巧,细部各异,生动秀丽。大门上建有水磨砖门罩,简洁古朴。解放后该屋只剩前、中两进(中进缺去三分之一)。1999年8月至2001年8月,美国友人安思远先生主动资助,将残缺的中进、荡然无存的后进,依原制进行了整体恢复,使这颗古建明珠重放光彩。

绿绕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务院1996年11月公布)。紧靠老屋阁(左前方),北傍渔翁塘。亭名取宋王安石“一水护田将绿绕”诗意。始建于南宋,重建于明景泰间,重修于清咸丰元年、嘉庆八年、光绪十一年。造型独特,剖面如琴,月式梁,罗汉枋。南北两面置“飞来椅”。南有清溪环绕,北有荷池(渔翁塘)相映,休憩观赏两相宜。公元2000年,云南“世博园”特按此亭模样仿制了一座,置于园内。

2、麻将巷

麻将巷位于中街姚氏古宅东侧,全部由青石板铺砌而成,大小正好136块。因与麻将牌数相同,故被称作麻将巷。据村中老人记述,此街曾住有一户财主,只有一个儿子,从小娇生惯养,终日不务正业,父母过世以后,因为迷恋上麻将而在麻将桌上输掉了全部家产,沦落到街头行乞。待到悔过已晚,为了将自己的教训警示后人,他就一边行乞一边积攒钱,把毕生行乞积攒下来的钱拿回家乡修筑了此条小巷,用136块青石板警示自己和后人——钱财好来去,时光成蹉跎。

3、关帝庙

“县县有文庙,村村有武庙”。西溪南当然也不例外,据《歙风俗礼教考》记载,每至关公生辰,村人至关帝庙祭祀演戏,举行龙舟活动,这儿的渔民每天清晨6点准时在这儿进香,行祭拜礼,请求关老爷保佑出航平平安安。明朝时期,从丰乐河可以乘船直接经深渡到杭州,那时过往的船只路过这儿也要停下来拜祭一番。关帝庙正气太盛,恶人行恶屡屡不能得逞,也正因为如此,历史上的关帝庙几修几毁,恶霸地主们非常忌惮它,千方百计搞破坏,老百姓则想方设法的保护它。

4、观音桥

观音桥位于西溪南镇石桥村北边村口。全长28米。五孔五梁,上架廊屋石桥,南北向跨条垅堨。桥墩红紫石砌筑,朝上游一面各做破水尖。桥面厚长的青石长条石搁平,横排七路,纵五段。桥面有廊屋,北头三间,中为三间,南头两间,每间均有砖墙隔断,每间上下游两面均装置木长椅,供游人休息,廊架制成抬梁式五架梁,中为通道,正中三间向东一面原来装有神龛供观音菩萨,正中三间屋面铺望板,正梁和五架梁上分别有墨书题记,记载清康熙、乾隆、道光、同治、光绪等年代重修。2008年3月被徽州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历史痕迹

1、红色历史痕迹——琶塘

1938年2月至4月,由湘、鄂、闽、赣、浙、粤、豫、皖8省14个地区的红军游击健儿组成的新四军汇集成抗日洪流,云集皖南歙县岩寺,下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四个支队和军部特务营。据记载,4月18日,由赣粤边、闽西、闽赣边游击队组编的二支队胜利到达后,进驻琶塘、琶村。二支队的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参谋长罗忠毅、政治部主任王集成等都住在琶塘。二支队在琶塘期间,叶挺军长还亲自来到琶塘,在村前关帝庙山坡草坦上向聚集的千余军民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讲,阐述了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意义,会场上不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由于形势发展的需要,二支队当年秋季奉命离开琶塘,北上抗日。至今,在琶塘还能看到当年新四军用红土刷在墙上的抗日救国大幅标语,如“驱逐日寇出中国”、“收复失地”、“肃清汉奸”、“赶快组织起来保卫家乡”、“改善人民生活解除人民痛苦”等等,成为那段峥嵘岁月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