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郑陆镇焦溪村

焦溪村位于江苏南部,长三角中心地带,隶属常州市武进区郑陆镇,地处常州、无锡、江阴三市交界处,西距常州市中心约20公里,东北距江阴市区15公里。焦溪村地处太湖平原,地势低洼,秉承了江南水乡的特点,河流水系丰富,村域约31.6公顷,常住人口约1200人。自古以来,水路交通均较为便捷。古村落山环水绕,东北至东南沿线有舜山、凤凰山、秦望山、鹤山、石堰山等绵延的山脉,印证了常州古称“延陵”之意,舜河穿村落东侧南北向通过,是古村落形成发展的重要水系。

据清乾隆年间的《焦溪不宜建坊碑记》记载,唐元和年间(公元810年)一隐姓埋名的读书人焦先生隐居于此,因此称此地为焦村。知名禅师鸟巢禅师与焦先生是故交挚友,因焦先生用酒糟垫底扣肉宴客与他,鸟巢禅师遂将焦村称为焦垫。及至元末朱元璋帝师焦丙在此设塾讲学,受人爱戴,于是称为焦塾。清朝,由于“垫”、“塾”难分,“垫”、“店”又同音,于是称为焦店。民国三十年(1941年)二月四日,日军火烧焦店,后重开龙溪河,为了以水克火,遂改为“焦溪”。

焦溪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尧舜禹的时代。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的杰出领袖虞舜南巡来到高山安营扎寨,开荒造田,盖房掘井。虞舜开掘了一条长约十里的大河,解决了水涝之苦,保证了粮食丰收;而且促进了商贾舟楫往来,带来了贸易的便利和市场的兴旺;留下了“德为先,重教化”的舜文化精神。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尤其是道德文化建设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虞舜之后约1600多年,季札追随圣人足迹,来此耕读隐居17年,最后终老于斯。除焦丙外,还有明朝成化元年的举人翟永齢、清朝乾隆年间的学者是镜等许多名士。由此可见,焦溪村历史源远流长,人文底蕴深厚。

在唐代,焦溪村凭借其区位优势形成集镇雏形,直至清朝中叶成为常州东门外的大集镇,抗战前夕达到商业的鼎盛时期。历史上,焦溪镇上店铺林立,门类齐全。商店有两百多家,涉及粮食、生猪、蒲包、木材、典当、银楼、戏院、客栈等三十多个行业。焦溪村曾是一个重要的江南商贾地。

历史上的焦溪村,老舜河、龙溪河、西街街河、南溪小河等穿村而过,形成了桥多、街多、弄堂多的特色,有“九桥、六街、十八弄”之称。现存一条龙溪河穿村而过,以及“四桥、五街、十三弄”,特别是现存的街巷、弄堂多形成于清朝和民国时期,纵横交织,有宜人的步行网络。另外,焦溪村内现存约3.4万平方米清代、民国时期的传统建(构)筑物,其中有五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4处市级),18处常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录文物点,以及32处历史建筑。该古村的建筑不仅具有江南建筑粉墙黛瓦的特色,还具有独特的地域性,特别是古村内众多建筑的东西山墙、前后包檐约有一半用黄石砌筑。其独特的建筑材料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檐口、门窗、屋脊、屏风墙、木作装饰、地面铺装等细部体现了焦溪原住民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形成的建筑艺术特色。

其历史积淀,在非物质文化层面,焦溪的“二花脸”猪、白切羊肉、特色水果等风味特产历史悠久、远近闻名。其中,焦溪特产“二花脸”猪,始于春秋,功当归于在此隐居的“延陵季子”。上世纪八十年代,“焦溪二花脸”被评为中国十大地方良种猪之一,被国际畜牧界誉为“世界猪种产仔之王”,名列“国宝”。据明朝万历年间编撰的《高山志》记载,焦溪古镇那时种植的水果就有桃子、梨子、葡萄、樱桃、石榴、柿子、枣子、栗子等十多个品种之多。1999年,焦溪被评为“常州市水果之乡”。“常溪”牌水果被评为“常州市知名商标”、“江苏省著名商标”。舜山南麓的査家湾村,已经连续三年举办葡萄节,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去采摘、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