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海城市牛庄镇

一、概况

牛庄地处辽宁省海城市西部20公里处,背靠太子河、东临海城、西接盘锦、南通营口、北依鞍山,沈大高速公路、京沈高速公路在牛庄附近设有出口。全镇人口37600人,有汉族、满族、回族等,辖区面积53平方公里,是海城西部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1991年被国家建设部列为小城镇建设试点镇,现在是辽宁省100个中心镇之一,1996年被评为辽宁省先进文化乡镇,2007年被批准为辽宁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辽宁省级特色文化旅游乡镇、鞍山市文化产业发展示范镇。2008年批准为第四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牛庄是辽南地区一座历史悠久的文明古镇,古城旧址、古港口遗址、太平桥及甲午战争古战场遗址等都记录着古镇的文明与辉煌。

二、历史沿革

牛庄历史悠久,早在魏明帝时期,就是一个重要的村庄,汉唐成镇,宋明置卫,清初皇太极督修城池并开挖了护城河。咸丰八年签订的《天津条约》使牛庄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咸丰十一年设英领事馆,光绪年间设东三省邮便局,民国初,设牛庄海关。从此牛庄成为东北三省的商埠重镇,同时也孕育了东北第一座天主教堂,第一座清真寺,第一座水文站。牛庄是中日甲午战争陆战主战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牛庄文化底蕴丰厚,是东北地区文化名城。牛庄高跷、喇叭戏享誉五洲,牛庄馅饼名扬四海,宗教文化繁荣,五教俱全。充分说明了古镇在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等方面享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三、历史文化特色

以古集城,以城汇水,以水养商,以商兴文,以文记史,以史彰城。

四、文物古迹众多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清代制造的军中报警之物—云版,东德盛门门额,清代制造的红衣火炮。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太平桥、牛庄邮便局、牛庄海关。

太平桥是现存东北古石桥中保存最完好的墩式石桥之一。坐落于牛庄镇北关护城河上,又称北关石桥。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桥墩和桥面完全采用花岗岩筑成,望板为青石。石桥长53米,宽4.2米,桥洞15孔,桥上两侧立柱每边各30个,柱间望板58块,桥面由195块花岗岩石条铺成,东西走向,桥南面西数第七块望板上,雕刻“道光巳酉年菊月谷日合会公立”13个汉字。太平桥是清代关里到关外的交通枢纽。2007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牛庄邮便局是近代日本在牛庄开设的邮局。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建成。牛庄邮便局旧址建筑面积约为1800平方米,建筑高度为12米,为二层建筑,“人”字架顶,条石、红砖砌筑墙体。除了开办邮政业务外,还代办储蓄业务。2003年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牛庄海关是中国东北地区最早设置的海关之一。该关当时主要管理轮船及外国型船舶,并对其所输出入的货物进行征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迫使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增开牛庄等九埠为通商口岸。于1922年建成,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为二层西式红砖结构。1988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牛庄俱乐部、天主教堂旧址。

建于1915年,是近代牛庄开港后洋人设立的洋总会所在地。整体为红砖砌筑,木架结构,“人”字架铁瓦顶。建筑内设有图书室、大客间、玉突台、事务所、简易料理、浴场和理发室等。建筑面积1994平方米,高度达12米。1990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天主教堂旧址始建于清同治八年的天主教堂,是法国传教士修建。教堂塔楼高36米,哥特式风格,雄伟壮观,修道气氛优雅娴静。光绪二十六年被义和团烧毁,光绪二十九年重建,已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历史名人

牛庄历史名人众多。魏光焘,别名魏午庄,字光邴,晚号湖山老人。湖南隆回人。晚清政治、军事、外交上的重要历史人物。与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等同为十九世纪八十到九十年代清政府的重臣。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牛庄保卫战,魏光焘亲率湘军英勇做战,抵抗日寇。

闫宝航生于牛庄北小高力房村。闫宝航是东北地区最早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和马列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位站在反日斗争最前列的先锋战士,是一位卓有才干的社会活动家。闫宝航同志为中国革命、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奋斗一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六、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

《天津条约》十一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已有江宁条约旧准通商外,即在牛庄、登州、台湾、潮州、琼州等府城口,嗣后皆准英商办可任意与无论何人买卖,船货随时往来。至于听便居住、赁房、买屋,租地起造礼拜堂、医院、坟茔等事,并另有取益防损诸节,悉照已通商五口无异。

甲午战争陆战,1894年爆发的震惊世界的中日甲午战争。战争的陆战主战场——牛庄保卫战,历时一昼夜,血染了古镇牛庄城,映红了海城河水。日明治廿八年四月出版的《日清战争实记》,及后发现的日军《牛庄城攻击之图》,详细记载了此战役的全过程。此史实记载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罪行。甲午战争结束后,清政府为了纪念湘军英勇牺牲的将士和记录下这段历史,在牛庄西城门外修建了一座纪念坊“湘军阵亡将士纪念坊”。

七、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喇叭戏。喇叭戏是广泛流传于海城、营口、大石桥、鞍山一带的民间剧种。由于它的主奏乐器唢呐俗名叫“喇叭”,故称“喇叭戏”,最早形成于海城西部牛庄。喇叭戏传统剧目现存40余出,大致可分为“单人戏”、“二人戏”、“三人戏”。喇叭戏的声腔,以当地民歌为基础,辅以杂腔小调,并吸收“柳腔”、“罗罗”等外来声腔,经过长期贯通融会,均统一于“喇叭”风格之中,具有独特的地方韵味。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跷。形成于牛庄的海城高跷秧歌是民众十分喜爱的民间舞蹈,欢腾、奔放、热烈、火爆是其基调,优美、抒情、风趣、诙谐是其特色,二者的统一构成海城高跷秧歌的艺术特征,衍生出“扭、浪、逗、相”四大技法要素。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牛庄馅饼制作工艺。牛庄馅饼是牛庄众多风味小吃中的代表。牛庄馅饼制作工艺在清中期逐渐形成,在清末经回、汉两族师傅的探索和改进,在制作工艺、选料、配料上有了突破,逐渐形成牛庄自己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