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泽州县大阳镇

大阳镇位于泽州县西北部25公里处,镇区包括东大阳与西大阳两个自然村。古称阳阿,历史悠久。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阳阿县。西汉初年曾为阳阿侯的封地,东汉仍为阳阿县城。据史料记载,在宋宣和元年,大阳汤帝庙重修碑记中有“大阳”之称,这是大阳这一称谓可见的最早记录。明清时,镇区分为大阳西里、东里、北里、南里、中里5个里。

大阳周围有丰富的煤炭和铁矿资源,为冶炼业的发展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山海经》曾记:“虎尾山之阴有铁矿”,指的就是大阳虎尾山矿区。据传,战国著名的“阳阿古剑”也产自于这里。明、清两代,大阳的采煤、炼铁和铸造行业非常鼎盛,生产铁锅、铁钉、铁锁、镰刀、斧头、铁锹、犁铧等。每年有山西、河南、河北等地大批商人来大阳进行铁货交易。 在大阳的铁业制造中,以明清时期所产的钢针最负盛名,因此大阳被冠以“九州针都”的美誉。据德国里希霍劳在《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中说:“大阳的针,供应着这个大国的每一个家庭,并且远销中亚一带”。 当地有《卖针歌》唱道:“头号针能纳千层底,二号针能缝万件衣,三号四号老常用,五号钢针虽然小,大家小户离不了”。大阳镇因此建造了其它村落非常罕见的“针翁庙”。针翁庙既是祀奉神灵之处,也是针行议事之地。由于冶炼业和制针业的兴旺,促进了大阳经济的发展,为大兴土木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基础。

明清时期,古镇达到了空前的兴盛。商业、手工业、挖煤冶炼业都是大阳镇的支柱产业。这个时期,大阳境内商贾云集,手工制针作坊比屋皆是。东大阳《关帝庙碑记》曰:“昔传汉家故县,今濩泽名区,户分五里,人聚万家,生意兴隆,商贾云集”。《重修关帝庙中院碑记》载,乾隆三十年(公元1766年)境内有名的富商大贾有“世隆号”、“享昶号”、“滋盛号”等12家。道光三十年(公元1851年)《创修关帝庙照壁和重修万楼碑》记载,境内出名有泉生钱庄、都顺余、乾兴布店、福顺板店等多家商号。

除此以外,大阳养育了很多成功考取功名、为官出仕的人,更是名噪一时。大阳流传着“有官不到大阳夸”的说法。北宋大阳人孔三传首创诸宫调,为后来发展起来的“北杂剧”开创了先河,我国戏剧和音乐史上的一大变革。

古镇境内有一条东西向主街,沿街布有七十二巷。东西南北原建有东、西、南、北四门,门额分别题“东作”、“西成”、“南讹”、“北钥”。镇区境内4角还建有4个护村寨。

东西向古镇主街长约5公里,旧街长而窄,西高东低,两旁店铺林立。七十二巷,从东往西分别是:贯利四巷、川地巷、成家巷等。古时镇上曾有七个专业市场:木市、花市(棉花市场)、米市、席市、枣后巷、菜市、人市(劳力市场)。四个护村寨分别是西北角金汤寨,西南角安庆寨,东北角岳峙寨,东南角清宁寨。每个寨都有寨门,惟寨门和寨墙均已毁,但寨内建筑基本保存完好。

在山西的古村镇中,富商的宅院居多,而在大阳聚集了很多达官显贵的宅院,建筑风格有别于其它地区。这里的宅院气势宏大,布局严谨,尊卑有序,雕刻张扬。砖雕格外突出,院墙上、斗栱上,照壁上,过石、压窗石,无处没有砖雕的影子,雕刻技艺精湛,花样繁多,让人眼花缭乱。这些雕刻细腻生动,让人景仰。

张养蒙宅院。张家的宅院是大阳面积最大的古宅,占地面积逾百亩,以牌楼为界,北起关帝庙,南至小塔后,横跨了财神和建兴两条街巷的大部分地段。因为张养蒙之子张光奎有功于朝廷,所以张家的家业才会如此之大。张家后人励精图治、努力发展,其家业在清乾隆年间达到了鼎盛时期。大阳的老街枣市和棉花市都曾经建有牌楼为其颂德。主宅位于郜宅巷东侧,一进三院,前院与中院间有砖砌进士坊一架。牌坊正中开小门,与之相对的是嵌有麒麟砖雕的前院南墙,加上东西廊房构成前院,前院无堂房。中院是张家大院的主体建筑,此院无南房,由牌坊、厢房、前厅构成,砖雕、石雕、木雕装饰其中,巧夺天工,惟妙惟肖。后院由后厅、厢房、偏厅构成,院落规模宏大,布局规整,等级严格。三个女儿院落为三套三进院,占据了建兴巷的大半条街,院内雕龙画栋,斗栱飞檐,庭堂高大,花园花房齐备。新庭大院位于财神巷西侧,创建于明崇祯二年,院中有办公用房邸宫院,汲水用的水泉院,以及酿酒用的槽房院和用于习文练武的书房院,以及一座气势宏伟、富丽堂皇的家庙祠堂。在南门里还建有马房院和草房院。

天柱塔。又称宝塔。俗称大阳塔,青砖古塔,建于明万历年间。在大阳人的心中,它维系了大阳镇的的官运才气,是大阳人心中的守护神,备受人们信奉,地位非同一般。

天柱塔平面八边形,九层。细部建设十分考究,层层出檐,原来每层檐角下都悬挂铜铃。并且每层出檐不同,各有特色,其中第一、三、五、七、九层的出檐上是各式精美的砖雕图案;第二、四、六、八层的出檐全是砖砌密檐。

天柱塔原坐落在天柱院中,院落三进,第三院的匾题有“一柱擎天”,指天柱塔平地拔起,有冲破云霄之势,威严高大。抗日战争时期,天柱塔曾遭日军炮火,塔身现还留有弹痕,枪声已停,硝烟已散,战争的痕迹却永远留在了的宝塔上。解放初拆除了天柱院,只留下了宝塔高高耸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