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子关地处太行山中段,位于山西省东部的晋冀两地交界处,隶属阳泉市平定县。村域面积158平方公里,全村共2700人。娘子关东与河北省井陉县接壤,有桃河、温河流至磨河滩交汇成绵河,著名的娘子关便耸立于绵山与河谷之间。这里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亦有山西东大门之称,村庄群山环抱,绿水缠绕,资源丰富。
娘子关村南靠海拔890 米高的绵山,北临四季奔流的绵河。绵山山势险峻,是娘子关的天然屏障;绵河蜿蜒东流,北岸峭壁千仞,娘子关村便坐落在绵河峡谷南崖上。娘子关关城位于村子西边,雄踞于悬崖之上。可谓“楼头古戍楼边寨,城外青山城下河”。娘子关地势险要,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其防御思想、防御体系、防御过程及防御设施是我国历史上难得的军事文化遗产。军事的驻扎也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娘子关作为控厄晋冀的咽喉逐渐成为关内外商贸交流的重要枢纽。明清时期兴隆古街商家云集,繁荣一时,现许多商铺仍保持原貌,依稀可见昔日的繁华。
一、历史沿革
娘子关村现存建筑为明代重建,但其军事历史至今已有1800多年,名称也几经修改,先后有董卓垒、苇泽关、承天军、娘子关多种称谓。“娘子”之名的来历又和平阳公主有着关联,极富人性化色彩。相传,李渊父子在太原起兵,平阳公主让丈夫柴绍从长安赶往太原协助。她自己则女扮男装回到老家,变卖家产招兵买马。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平阳公主的军队很快发展到七万多人,当时人称娘子军。因娘子军在苇泽关驻守过,所以该地改名为娘子关。
由于娘子关古道盘山越古,通行较为艰难。晋冀两地的客商经过娘子关时,都需要在这里停歇。娘子关开始出现骡马店、客栈等,后商户又开始经营煤、铁、粮、油等。该地逐渐发展成为连接晋东、冀西的商品集散地。明清是娘子关经济繁荣、商家云集的盛时,长五百米的兴隆街,有各种商号近百家,成为晋冀有名的商业枢纽。目前,兴隆街的店铺大部分还保持着原貌,依稀可见昔日的繁华。
二、空间格局
娘子关东南依绵山山麓,西北临绵河河谷,村庄顺延河谷呈L形向西和东北方向延伸。这里地势较为平坦,落差较小。这种不同于“南面水北靠山”的选址模式受到军事防御和边塞的双重影响:娘子关关防以绵河为天险,而这里的绵河以东地区地势平坦,正好可以驻扎军队。军事的驻扎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娘子关成为内外商贸交流的重要枢纽。娘子关村为关城提供生活补给,关城则为娘子关村提供军事保护,两者在职能上形成互补。
村内主要干道以东南村口空间为起点,向西北方向呈扇面放射。南端的主街兴隆古街是村内重要的商贸街道,伴随着明清关防体系和边塞贸易的发展而逐渐繁荣。村落北端的临泉街则顺应地势,沿水道延伸,走向曲折。街旁大树林立,泉水潺潺,与兴隆街街景大异其趣。
三、传统建筑与人文古迹
娘子关村内建筑类型多样,包括宗教建筑、民居院落和商铺客栈等,其中保存较好的有:
杨家大院:清道光御前侍卫杨集义宅院,院落坐北朝南,大门外原为通京大道兴隆街。前院朝大门有木结构照壁,二门里为住宅,有南楼、东西配房和阁楼,后院为武学房。整个大院大部分为砖木结构,少量砖石结构,保存较为完整。
关帝庙:位于娘子关宿将楼北侧,明清建筑风格。砖木结构,硬山顶。正殿内塑有关帝、周仓、关平像,内壁上绘有彩画。殿外东南侧存有明代钟楼一座。
此外,村内还有许多客栈,以三进、二进院落为主且多为临街建筑。通常第一进院落为马厩,第二进院落或偏院为客人住处,第三进院落为主任的住宅,建筑多为砖石结构。
四、非遗文化
放河灯:娘子关的古老习俗,村民每年六月初六河神生日时放灯于绵河,祈求河神的保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