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四三条至八条历史文化街区

一、 历史街区概况

东四三至八条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内大街以北,东四十条以南,东四北大街以东,朝阳门北小街以西,行政隶属于东城区北小街街道办事处管辖。保护范围面积:65.7公顷,核心范围面积48.8公顷。

京城最老的街区之一,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基本保持了元代寅宾坊的肌理,胡同走向基本横平竖直、整齐有序、是典型的传统四合院为主的居住型街区。清晰地历史文脉、经典的四合院群是街区的特点之一,从“一进”到“多重”,从“一路”到“多跨路”均有大量保存,风貌与质量完好,且很多历史遗存具有丰富的文化背景和人文内涵,与历史变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紧密相关、文化风韵与建筑空间交相辉映。

街区内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0处;历史街巷有20条;古树名木55株;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

 二、 历史沿革

北京东城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有确切的记载是元代开始,元大都的东城是政治、经济活动中心。东四系原东四牌楼所在地的简称,地处东城区中心地段,是朝阳门内第一大路口。在元代已形成繁华商业区,当年的“旧枢密院角市”已有不少商号、店铺,买卖兴隆,交易活跃,是全城三大商业中心。明代自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建立的城市格局已基本定型,至今变化不大。明初,为鼓励工商业的发展,在全城重要地段,兴建数千间“廊房”,招商居货,招民居住。东城粮仓的设立,灯市、隆福庙会的举办,勾栏院、教坊司的存在,更是歌舞昇平、豪华奢靡。吸引了众多的巨商豪富,举家带口,在东四一带定居。所以,北京历来有“东富西贵”一说。1644年清军入关,建立清王朝,定都北京。城市格局也没有太大的变化,东城仍然是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手工业、商业、外贸更加发达。对照元、明、清、民国地图,东四北一带的街区走势,胡同模样已无根本上的区别。民国以后,直至解放,内忧外患,民不聊生。逐年失修,逐年衰败。解放以后,人民政府每年拨出巨款用于危房维修,但杯水车薪,只能解燃眉之急。文革地震,私搭乱建,更是雪上加霜。保护区及其周边地段,存在着大量危漏房屋和长年失修的建筑,再加以基础设施条件差,人口密度高,整体环境质量日趋恶化。

 三、 历史文化价值

东四在元代已形成繁华商业区,是全城三大商业中心。明代迁都北京后建立的城市格局已基本定型,是最典型传统的四合院落为主的居住性成片街区。东四牌楼地处东城区中心地段,是朝阳门内第一大路口。在元代已形成繁华商业区,是全城三大商业中心。明代迁都北京后建立的城市格局已基本定型,至今变化不大。

清晰的历史文脉,经典的四合院落,是本“保护区”的特点之一,本保护区保留了大量具有典型平面的四合院落,从“一进院”到“四进院”都有留存,风貌与质量相当完好。因此本地区是展示经典的四合院落的极佳场所,对名城保护、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经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规矩的道路系统,完整的胡同肌理,是本“保护区”的特点之二,由南、北向的四合院落的有机排列,形成东、西向的胡同,再生长成南、北向的街坊,是北京旧城典型的院落与街坊生长模式,是完整的“鱼骨”式的胡同肌理,其面积之大、胡同之长、道路之直在各保护区中最为突出。

 四、 街区格局和风貌特色、历史街巷空间特色

东四保留了大片具有最典型平面的四合院落,具有北京旧城最典型的院落与街坊生长模式和完全的“鱼骨”式肌理。

风貌协调的一般传统建筑占大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