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

一、城市概况

遵义位于贵州省北部,处于云贵高原偏东北的斜坡地带,大娄山山脉自西南向东北横亘市域全境,高山连绵,河道纵横,全市河流均属长江流域,以大娄山脉为分水岭,南北分属乌江和长江上游干流两大水系。全市面积30762平方公里,辖3区2市9县并经省政府批准设立新蒲新区,2017年全市总人口780万,常住人口614万,中心城区人口130万。遵义是著名的红色旅游城市,黔北经济、文化、交通中心,西南地区重要的能源、新材料基地和全国绿色产业基地,是黔中城镇群对接成渝城市群发展的桥头堡和黔北经济协作区的核心城市。遵义市是1981年国务院正式批准的全国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以遵义会议为主题的长征文化以及土司文化、国酒文化、沙滩文化、夜郎文化、民族文化是遵义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要内涵。

二、历史沿革

遵义市辖地,战国时期在鄨国境内,秦汉至南北朝,先后属犍为郡,牂牁郡、平夷郡、平蛮郡。唐贞观九年(635年)属播州。唐乾符三年(876年),杨端受朝廷招募,率部击退南诏势力,入据播州,开始了杨氏对播州724年的世袭统治。南宋淳熙三年(1176年),杨氏第十二代统治者杨轸将其治所从白锦堡(今市东南10公里处)迁至穆家川(今遵义市老城),为遵义建城之始,遵义老城历宋、元、明直至清朝初年,发展缓慢且规模不大。乾隆年间,社会较为安定,人口增加,养蚕和丝织业的兴起及黔大道的修辟,促进商业兴旺,市集范围随之扩大。咸丰九年(1859年),湘江东岸建成新城,与老城隔江相望,中以万寿桥(今新华桥)连接,组成双联式城池。民国17年(1928年),穿越新城的川黔公路开通,街市沿公路向南、北延展,丁字口一带成为遵义金融、贸易及交通中心。遵义古城区在凤凰山、老鸦山和府后山环绕地带布局和发展,并以湘江河为界分成新城和老城,具有典型山区城市特征,构成“一江两城三山”交相辉映,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的双联城池格局。

三、历史文化价值和地方特色

(一)遵义名城历史文化主要内涵

1、长征文化–长征大逆转见证之地

2、播州土司文化–700年古播州土司探奇之区

3、国酒文化–国酒百年辉煌览胜之市

另外,沙滩文化、佛教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夜郎文化也很有特色。

(二)名城保护特色要素

名城保护特色要素包括自然环境要素、人工环境要素、人文环境要素三部分。

1、自然环境要素保护是指保护遵义“城中有山、山中有城,湘江穿城而过”的自然格局和以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为依托的生态格局。

2、人工环境要素保护是指保护古城“一江两城,屹然对峙”的双子城布局、道路格局、以遵义会议会址为核心的历史风貌区、传统民居(考虑部分恢复)、街巷空间、特色街市和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3、人文环境要素保护指保护地方性社会生活、文化艺术、习俗、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色,并把历史、文化艺术、社会生活、风土人情等地方特色的保护与古城保护、历史风貌区保护结合起来。

四、重要文物和历史资源

1997年遵义撤地设市后,名城保护范围由中心城区扩展到全市范围,历史文化资源从数量上和类型上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拓展。全市现有1处世界自然遗产即赤水丹霞,1处世界文化遗产即海龙囤;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个;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个;全市已经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72处,县、市级保护单位共219处;已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8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5个。

五、历史城区

在2006版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提出中心城区保护层次,此范围与遵义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中心城区范围一致,南北长约30公里,东西宽约15公里,面积为222.37平方公里。遵义中心城区重点突出:以遵义会议会址为核心的革命纪念意义的历史环境;独特的“一江两城,屹然对峙”的双子城格局;“城中有山、山中有城,湘江穿城而去”自然景观结构的保护;保护古城传统朴素、和谐的黔北建筑氛围和地方文化风貌;确定城区公园绿地应结合遵义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保护进行建设的原则。

在2015版保护规划中依据历史沿革演变及文化遗存的具体情况,确定了历史城区范围:北至新舟坝;东到凤凰山山脊线;南至万里路子尹路隧道出口;西至老鸭山、府后山山脊线。历史城区面积:4.77平方公里。提出“三山环抱、一江两城、多文化节点”的历史城区保护规划结构与保护要求。

历史城区范围“三山一水两城”的传统格局、街巷肌理基本保持,在湘江河西岸的老城遵义会址周边地区历史风貌保持较完整,符合并代表了遵义老城发展演变的风貌特征,而外围西部的官井、府后山脚片区的风貌和空间尺度依然逐步被中高建筑组群替代。特别是丁字口地区作为双城格局中的新城,除毛泽东旧居、湘山寺、狮子桥等保护建筑和城市肌理以外,其城市风貌和建筑尺度变化较大。目前,遵义市政府正在对毛泽东旧居周边环境进行清理,对旧居影响较大而与1935年时期不符的建筑进行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