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

一、城市概况

荆州地处湖北省中南部,是连东西、跨南北的交通要道和物资集散地,是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荆州市辖荆州、沙市两区及江陵县、监利县、公安县,代管松滋、石首、洪湖3个县级市,市域面积14067km2,市区面积1576.0km2,城市建成区面积65.8km2。

二、历史沿革

荆州之名源于《尚书·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为古九州之一,人类就在此创造了大溪文化等原始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从周庄王8年(B.C.689),楚文王熊“始都郢”,把都城从丹阳(秭归亦云丹江口)迁至纪南城,到秦昭襄王29年(B.C.278)秦将“白起拔郢”,楚顷襄王迁都陈,楚国共有20个王在此建都,历时411年。

荆州城与纪南城相距4.5km。春秋时,楚成王在此修建渚宫,战国时期成为楚都的官船码头,进出长江的门户。

秦统一中国后,“分郡县置江陵县”(《水经注·江水》),设南郡。西汉元年(B.C.206) 项羽封楚将共敖建临江国,都江陵,后废。唐朝武德4年(A.D.621)平肖铣,复置荆州,治江陵。唐玄宗时期被定为“陪都”。元朝时期,江陵路改名为中兴路,成为地方二级行政区。明、清之际,荆州沿元朝体制,作为二级行政区,隶属于湖广布政行司。

沙市亦有四千年以上的可考历史。春秋战国时期沙市名江津,当时已为水陆交通交汇之地。唐代,沙市始称沙头、沙市市,属荆州江陵郡江陵县。明末清初,向商贸、手工业双重中心功能转变。1895年5月,被辟为通商口岸;1949年7月,沙市解放,沙市市正式建置,为省辖市。

三、市域历史文化资源

(一)历史文化名镇

荆州市域现有3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分别是监利县周老嘴镇、洪湖市瞿家湾镇和监利县程集镇。

1.周老嘴镇

周老嘴镇位于监利县北部,距今约有1200年的历史,曾先后为容城国、成都王国、华容县、监利县的治所,2005年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周老嘴曾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中心,记载了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现保存40余处革命旧址及8处革命遗址。

2.瞿家湾镇

瞿家湾镇位于湖北省洪湖市与监利县交界处,至少有500多年历史。明弘治九年,瞿文暹在此插标造田,是瞿氏家族第一代开拓者。乾隆年间,得名瞿家湾。清及民国时期,瞿家湾日益昌盛,商贾云集,成为闻名遐迩的湖乡古镇。2007年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1931年3月至1932年9月,由贺龙等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在瞿家湾建立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现今还保存有中共湘鄂西省委员会、中共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等革命旧址群,其中革命遗址18处,国家级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1处。

3.程集镇

程集镇位于湖北省监利县西部,程集镇距今800余年。南宋嘉定年间,有程姓富户在此地临水处辟建石级码头开店设铺,形成集市,始称程家集。2007年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

(二)文物古迹

荆州市域文物古迹分布广泛、类型多样。截止2017年12月,市域范围内未列级不可移动文物4077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总计61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0处,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61处。被公布为县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共计34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11处,县(市)级18处。主要分布在荆州区和沙市区,少量分布于其他各县市。其中位于监利县程集镇的明清古建筑程家集民居,被喻为“最具湖北特色的商埠建筑”,体现出以木构架、灌斗墙、天井、天斗、蚂蟥攀、亮瓦和木排门为代表的建筑特色。现被公布为县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窟寺及石刻共计21处,其中省级1处,即承天寺碑;县(市)级20处,主要分布在松滋市、荆州区和公安县,少量分布于沙市区、监利县和江陵县,主要为石碑、石马、石象等。

其他文物古迹有17处,主要为铁牛和古树名木。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即镇安寺铁牛和李埠铁牛;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分布在荆州区和江陵县,大部分为明清时期的古银杏、古松等古树名木,此外还有象牙化石和鱼化石产地等。

四、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

荆州拥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主要有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手工技艺等。目前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项,省级3项,市级13项。共计21项。其中,荆河戏、鼓盆歌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山民歌、说鼓子、啰啰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对于地方历史文化的传承具有积极作用。

五、中心城区历史文化资源

(一)城市格局

1.荆州古城

荆州古城东西长3.75km,南北宽1.2km,城墙高9m,周长11.28km,城内总面积4.5km2,护城河环绕古城。古城呈不规则的长方形,东西向呈带状。城墙因地起伏,顺湖迂回,十分壮观。

清朝时期的荆州古城总体格局分东西两城,满城与汉城。据记载,康熙二十二年(A.D.1683),八旗兵驻荆州,置荆州将军府,城中筑一横墙(即今天的屈原路),将城隔为东西两城。东城住旗人,称“满城”;西城住百姓,称“汉城”,实行等级划分。满清时期统治阶级实现等级隔离的城市格局形态依稀可见。

古城西、南各有一处城门,北、东各有两处城门;满城以将军府、鼓楼为中心,南部有宫学府。汉城的署府是主要建筑,同时散布着大大小小的庙宇、祠堂及官府建筑。

荆州城墙是由水城、砖城、土城构成,城墙采用条石及砖砌成;城墙内坡取黄土夯筑;城外是护城河。一水、一砖、一土构成了荆州难以逾越的三道屏障,因而有“铁打荆州”之说。

荆州古城南面城墙依岸线延伸,东、西、北三面通陆地,南门与小东门俱通水路,出门不远便是长江的驳岸码头,古代由水师扼守,倘若战斗失利,从长江乘舟撤退,兵马可迅速通过。这样的布局,在国内古城墙中实属少见。

荆州古城防御体系周密,有五座藏兵窟,可容兵士百余人,窟上下两层或三层,窟内壁又有藏兵洞及瞭望孔,射孔有不同方向,可齐发暗箭,设计精密。

古城墙古城门六座,均保留完好,城门楼现存两座,分别位于寅宾门和拱极门,气势恢宏,颇为壮观,是荆州古城的历史性地标。

荆州古城内的传统街巷保留了明清时期的空间尺度和线型,是反映明清荆州古城街巷格局的重要载体。在古城西门、北门和南门外也保留有一些老街,见证了城市跨越城墙、在外围发展的空间发展序列。

2.沙市古城

沙市历史上为商业港口城市,城址对长江的依附性极强,傍水筑堤建城,街巷路网沿江展开。

沙市古城墙始建于南宋,迄今已有800年的历史,曾几度兴废。现存两处遗址:一处位于烈士陵园东北,一处位于中山公园北部春秋阁至动物园一带。两处共长约800m,城高4~5m,顶宽2~3m。沿北城墙原开有四处城门,现今已不存,但仍可以从现今以原城门命名的道路路名上得到验证。城内文物古迹众多,有万寿塔、章华寺、春秋阁、文星楼等。

明末清初时期,沙市经济极为繁华,城内街巷纵横、车流马龙、行人如织。据清人刘献廷所著《广阳杂记》云:“沙市明末极盛,列巷九十九条,每行占一巷,舟车辐辏,繁盛甲宇内,即今之京师、姑苏皆不及也。”

明清时期商业比较繁华的街巷基本集中于江堤和原来的便河河道两侧。至今沙市滨江一带仍保存了数条历史街巷,有胜利街、民主街、中山路(西段)、崇文街、迎春坊、解放路、忠诚街和迎喜街等,反映了沙市近代商业文化。

(二)历史文化街区

1.三义街、得胜街历史文化街区

三义街、得胜街历史文化街区位于荆州古城大北门内外,北抵北环路, 南接荆州北路。三义街取意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得胜街取义关羽班师凯旋,沿街百姓欢迎得胜将士。作为城北的交通要道,三义街和得胜街曾经有过相当长的繁荣期。

三义街、得胜街历史文化街区保存有一定数量能体现荆州传统民居特色的院落民居,街道两侧的小巷格局完整,尺度宜人。三义街至今仍保留有青石板铺地,得胜街则保持了南高北低的起伏形态。

2.荆州古城南门历史文化街区

古城南门历史地段位于荆州古城南门内外,主要包括南门内的冠带巷、南门大街、爱民街,南门外的东堤街和西堤街。南门城头上原先有一座城楼名曲江楼,为纪念唐代韶州曲江籍宰相张九龄被贬任荆州长史期间登楼赋诗吟咏而命名。

古城南门历史文化街区内保存有一定数量的历史建筑。南门外东堤街37号为修道院,建于20世纪初期,木制砖混结构,主体建筑以西方建筑风格为主,同时掺杂中国古建筑特色,是研究当时建筑特色的重要实物资料。

3.胜利街西段历史地段

胜利街西段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沙市老城区中心地段,东起沙隆达广场西至江汉南路。胜利街的形成大约在唐代,以水运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古沙市经济活动的主要场所。清代时因建筑在靠近长江的古堤上,岸边多埠头,得名“九十埠”,后因商铺密集,名称遂演变为“九十铺”。

胜利街从沙隆达广场到江汉南路仍保留了原青石板路,街道宽度4~6m,沿街界面进退有致,两侧小巷尺度宜人,历史风貌依旧。街区现存传统建筑约200余栋,多为清代建筑,也有少数明代和民国时期的遗存,以位于大赛巷到梅台巷的近30栋邓家祖屋最具代表性。传统建筑大多数都是前店后宅的2层多进式砖木结构,一个建筑群少者4进,多者8进,每进之间有门廊相通,各栋房屋都凿有水井。每栋房屋之间都有封火高墙隔绝。安排有序的房间、宽敞通畅的厅堂、布局巧妙的天井,精美的板壁装饰、雅致的木雕楼栏、简约的镂空花窗、精湛的石雕柱础,反映了荆楚地方特色。

4.中山路-崇文街历史地段

中山路-崇文街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沙市老城区南部,荆江大堤以北,沙隆达广场以西。历史上,崇文街和中山路都是沙市经济繁荣之所在,因荆江大堤堤街和堤外滩街发展而日渐繁华。中山路集中了大量民国时期的商业建筑,有老同震银楼、老天宝银楼、徐万源布庄等。崇文街往昔多设丝线作坊和包头店铺,现存一定数量的历史建筑,其中黄州会馆旧址是沙市帮会文化的重要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