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

一、城市概况

郑州位于河南省中部,北临黄河,隔河与新乡、焦作相望,西望中岳嵩山与洛阳相连,南部与许昌市接壤,东部面对冲积的黄淮平原与开封相邻。郑州市域面积7446.2平方千米,现辖5市(巩义市、荥阳市、新郑市、新密市、登封市)1县(中牟县)。

郑州横跨我国第二级和第三级地貌台阶,西高东低,地形呈阶梯状,山地、丘陵、平原之间分野明显,地貌类型多样,区域性差异明显,海拔80~150米。全市河流分属黄河和淮河两大水系。新时期,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进程中,坐拥中原区位和文化优势,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同时对接“一带一路”建设,将催生郑州新一轮又好又快发展。

二、历史沿革

郑州自商汤建都以来,城市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5个阶段:

1.夏商都城和西周管国发展阶段:早期都邑形态

郑州在商周时期是商代都城和西周管国所在地。商代郑州城为商朝早期具有都城性质的城邑,商族在郑州、洛阳一带筑城建都,商代郑州城即营建于此时,由宫殿、内城、外城和护城河组成,有一系列居民点、手工作坊、祭祀区和墓葬区等都城基础设施。武王灭商,封其弟管叔鲜于郑州地区,是管国所在地。

2.周秦时期邑城发展阶段:交通地位凸显

西周管国被废后,成为小邑,大致位于郑州商代遗址的北部,汉代之后逐渐位于南部,同时周边有祭伯城、邲、垂陇城、沙城、水城、宅阳城、釐城等城邑,均在现郑州市区范围内。秦代,管邑属于三川郡,东汉时期逐渐被称为管城,管邑(城)范围在商代郑州城遗址南部,北部逐渐被废弃。魏晋南北朝时期,管城为中牟县属地,魏晋之后其他城邑逐渐消失。这一时期,管邑(城)处于战略要冲地带,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为交战守卫之地,战略地位凸显。

3.隋唐宋元时期重镇:管城县及郑州治所的发展阶段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管城从中牟划出单独为县,州治由城皋迁至管城,管城县至此成为州县治所。唐宋时期是郑州地区的发展高峰,管城县的交通地位十分突出,位于都城附近的水陆交通要道,唐代郑州处于入京要道上,宋代处于开封和洛阳的驿道上。

4.明清至民国时期县城发展阶段:县城阶段

明初,管城县并入郑州,郑州成为今郑州地区的主体称谓。明清时期,郑州辖地比唐宋时期大大缩小,实为县级州城。20世纪初,京汉铁路和陇海铁路汴洛段先后竣工通车,郑州成为中原地区的交通枢纽,并于1922年开辟为商埠,成为区域性的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

5.解放后的现代城市初期阶段:省会阶段

1954年河南省省会由开封迁入郑州,成为省会后的郑州迅速建成为全国性的交通和物资流通中心,工业生产中心,河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三、历史文化价值与特色

郑州位于中华民族重心腹地,居“黄河之滨”、处“天下之中”,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文化繁盛。通过对郑州市历史文化资源体系、数量、价值、类型、时间、分布特征的分析,其核心价值可以概括为:华夏之源、夏商王都、文化重地、古今通衢、二七名城、新兴省府。

1.孕育华夏民族与中原文化的腹地中心

郑州历史悠久,是华夏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核心地区。距今约十多万年前,郑州已出现众多早期现代人活动的足迹(荥阳织机洞遗址),距今三到五万年期间的老奶奶庙遗址为进一步确定中国现代人类起源于本土提供了确凿证据。新石器时代,从一万年前的李家沟遗址到八千年前的裴李岗遗址,从六千多年前的大河村遗址到四千多年前的古城寨城址,历史一脉相承。郑州兼容并蓄,从我国多元发展的文化格局中脱颖而出,最早显露出华夏文明的曙光。

2.开启我国古代城市文明与王都典制的夏商王都

郑州是我国“八大古都”之一,曾经五次为都、八次为州。

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在郑州诞生,位于禹都阳城(今登封王城岗),拉开了中华民族进入国家文明时代的帷幕。3600年前,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商在郑州建国立都。郑州作为商都,约占商王朝整个延存时间的三分之一,将中国青铜文明推向高峰。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管、虢、郐、郑、韩先后建都郑州,历时七百余年。天下名都,辐辏中原,书写了中国国家发展历史的第一篇章。

3.汇集多元文化并孕育先贤人杰的文化重地

凭借自古中天下而立的优越区位,郑州一直是中国文化交流的十字要冲,人文荟萃,英才辈出。郑州地区孕育了中华传统哲学思维,诞生了脍炙人口的《诗经•郑风》,铸造了唐诗之魂。儒、释、道文化在此肇始、发展、交流与融合,这一历史背景使得郑州地区汇聚和留存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同时,孕育了大批先贤人杰,他们在这里展示了非凡的智慧和创造力,闪烁着绚丽的人文光彩。著名的历史人物有思想家子产、列子、韩非子等;政治家黄帝、大禹、商汤、郑武公、赵匡胤等;科学家一行、李诫等;诗文大家潘安、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欧阳修等。

4.拥有纵贯古今区域核心地位的通衢枢纽

郑州地处黄淮流域,同时位于关中平原和海岱地区之间,优越的历史地理条件造就了古今郑州水陆通衢枢纽的地位。陆路方面,夏商时期形成的轩辕古道、商周时期东西向的洛汴古驿道;水路方面,战国时开凿鸿沟,济水、河水、汜水、汝水、淮水形成水路交通网。隋代大运河开凿,漕运能力极大提升,连通大运河的郑州通济渠在粮食和物资漕运上发挥空前作用。郑州是近代铁路建设发展的代表城市,随着京汉、陇海两大铁路干线的贯通交会,郑州商业、手工业蒸蒸日上,民族工业迅速发展。今天,高速公路网、米字型铁路系统、国际航空枢纽建设,极大的强化了郑州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也为连通欧亚、实现“一带一路”战略提供了新的历史性契机。

5.富有革命传统和开创精神的二七名城

1923年京汉铁路罢工,揭开了“国民革命和阶级革命的第一幕”,郑州由此被誉为“二七”名城。如今,位于城市中心的“二七”纪念堂和二七塔都是郑州革命精神的重要见证。

6.建国后蓬勃发展的的新兴省府与工业基地

1954年,河南省省会由开封迁至郑州,为郑州的社会、经济、文化大发展带来历史性契机。省会政治地位提升,加快了政治、经济、文化项目的建设,同时沿陇海和京广铁路工业基地建设,城市同步向西发展分割,空间上各具特色。

这些共同奠定了建国后郑州城市富有空间特色的格局。

四、历史文化资源情况

市域范围拥有世界文化遗产2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和中国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

1.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

2010年08月01日,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作为中国今年唯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郑州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登封“天地之中”申遗的内容主要是8处11项,中岳庙、太室阙、启母阙、少室阙、会善寺、嵩阳书院、嵩岳寺塔、少林寺常住院、塔林、初祖庵等。其历经汉、魏、唐、宋、元、明、清,是中国时代跨度最长、建筑种类最多、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代建筑群,更是中国先民独特宇宙观和审美观最真实、最深刻的反映。

2.中国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

2015年06月22日,多哈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申遗成功。

中国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是隋唐大运河重要河道,位居中国大运河枢纽的郑州北部黄河南岸,西连河洛接洛阳,东连江淮达扬州。

包括通济渠索须河段和通济渠惠济桥段。现今河道被称为索须河,西起惠济区北部的丰硕桥,向东在祥云寺村汇入贾鲁河,全长约15公里。

大运河郑州段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彰显了郑州、河南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增强了中原文化在海内外的影响力,为加快“文明河南”建设,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4处80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5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8处,无论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还是规模,均居全国各城市前列。

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140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分别为超化吹歌、少林功夫、苌家拳、小相狮舞、登封窑陶瓷烧制技艺和新郑黄帝拜祖拜典。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3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1项。